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1998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栽培稻的渐渗引起野生稻遗传侵蚀和栖生地的破坏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秋本正博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森岛启子近几年,野生稻(O.rufipogon)遗传变异的频临绝灭,即遗传侵蚀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遗传侵蚀的主要因素有:1)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栖息地的破...  相似文献   
2.
亚洲野生稻的变异和栽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栽培稻(Oryzasativa)的直接野生祖先品种是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广为分布的O.rwtpogon。西非的栽培稻(O.glaberrina)的野生祖先品种是只分布于非洲的阿·波尔惹(以前称阿·波尔畏里夫那特)(O.breviligulata)。稻的栽培化是在亚洲和非洲独立进行的。这两种栽培稻和各自的野生祖先品种均为染色体数2n=24的2倍体种,同时相互的F1杂种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正常连接,所以它们被认为有相同的染色体组(AA)。具有AA染色体组的近缘野生品种实际另外还有三种,它们含有O.r…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引起花生叶片皱缩和矮化症状的两种病毒鉴定结果。第一种病毒是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在千叶县各地发现,其特征是引起花生叶片明显的皱缩而伴随坏死。病原病毒为700—750nm的线状颗粒,摩擦接种重显病症,寄主大体上限于豆科,致死温度为55—6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20℃)。由豆蚜以非持久性的方式传播。在被感染的叶片  相似文献   
4.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亚洲重要稻作区的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栽培稻品种89份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稻系14份为材料,根据形态进行分类并检测其同工酶。从结果看,Amp-2、Acp-1和Cat-1三个同工酶对于籼粳分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作为粳稻起源地的几例生物学证据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汤陵华日本静冈大学佐藤洋一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森岛启子关于中国栽培稻起源的论争,起始于40年代末,至今尚未能有定论。纵观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稻作起源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观点:1.华南起源...  相似文献   
6.
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森岛启子,王象坤译一、栽培稻──野生稻复合体的分类现状稻属有两个栽培种和大约20个野生种(Vauehan,1989)。全世界普遍栽培的普通稻是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而另一个栽培稻是局限于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