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外源磷输入对农区湿地土壤碳库有效性及周转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添加土壤原总磷(TP)0~60%的过磷酸钙和室内培养的技术手段,研究了外源磷素输入对农区湿地土壤碳库有效性及其周转特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随外源磷素输入水平的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增加;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下降,下降率最高达23%。活性有机碳成分中,外源磷输入对高活性有机碳(HLOC)影响最显著,60%磷素输入处理HLOC含量比未施加外源磷素高54%;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随外源磷输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最大下降率为22%;中活性有机碳(MLOC)含量、活性有机碳(LOC)含量无明显改变。涉碳循环生物酶中,β-葡聚糖苷酶(β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均随外源磷素输入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升,但脱氢酶(DH)活性并无显著变化。此外,土壤碳矿化强度和潜在矿化势也与外源磷素输入后的土壤TP呈正相关。总体来看,外源磷素输入显著增加了湿地土壤碳库的有效性及周转速率。  相似文献   
2.
毛竹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及其氮素流失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四岭水库流域代表性毛竹林地设置定位径流小区,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毛竹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状况。该定位试验设有对照(CK,不施肥)、农民常规高产栽培(FFP)与适地养分科学管理(SS-NM)共3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2009年6-12月的观察期内,各处理(CK、SSNM、FFP)在各次自然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径流总量分别达到279,284,267m3/hm2,泥沙流失总量分别达到393,369,396kg/hm2,全氮流失量分别为0.87,0.92,0.82kg/hm2。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和全氮流失量都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径流量的产生主要集中在8月份,泥沙流失量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颗粒氮(PN)和水溶性总氮(DN),分别占全氮流失量的51%和49%。CK、SSNM、FFP处理在此期间的径流可溶性氮(DN)流失量分别为0.37,0.46,0.49kg/hm2。与农民常规施肥措施相比,适地养分科学管理(SSNM),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毛竹林地泥沙的流失量,而且可以减少径流可溶性氮的流失量。  相似文献   
3.
沸石吸附铵离子的若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天然斜发沸石对NH4+吸附和解吸动力学,以及pH值变化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沸石对NH4+的吸附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异分子扩散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相关系数变化于0.84和0.9之间。铵沸石的解吸速率很快,在15min内就有85%的NH4+被解吸。实验还发现pH值变化对此吸附的影响依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监测站2014年12月1日到2016年11月30日的监测数据,分析了6种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PM_(2.5)和PM_(10))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了气象条件对污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SO_2和CO达到了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但NO_2、PM_(2.5)和PM_(10)超标严重,平均浓度分别是二级标准的1.21、1.40和1.04倍。2)除O_3外,其余污染物均呈冬高夏低的变化特征,而O_3浓度为夏高冬低;大气氧化性O_x冬季受NO_2主导,其余季节受O_3主导。3)PM_(2.5)与NO_2、C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其次与SO_2、O_x(夏季)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4)温度与O_3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其他污染物呈负相关;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雨量与SO_2、NO_2、CO、PM_(2.5)和PM_(10)存在负相关性,而CO受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为杭州市大气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3 种挺水植物吸收水体NH4+、NO3-、H2PO4- 的动力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动力学试验研究了具有景观价值的3 种挺水植物—— 水生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细叶莎草(Cyperus papyrus)、紫芋(Colocasia tonoimo)对H2PO4-、NH4+、NO3- 的吸收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 3 种挺水植物吸收H2PO4- 时, 美人蕉的吸收速率最快, 且在较低离子浓度条件下也可以吸收该离子, 说明其具有嗜磷特性, 能够适应广范围浓度H2PO4- 环境; 吸收NO3- 时, 细叶莎草的速率最快, 但对低浓度NO3- 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美人蕉吸收NO3- 的特性与细叶莎草刚好相反; 吸收NH4+ 时, 细叶莎草的吸收速率最快, 且在低浓度NH4+ 环境下仍能吸收该离子, 而美人蕉的吸收速率最慢, 但能在低浓度NH4+ 环境下吸收该离子。说明不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各自的污染水体修复适用范围也不同。美人蕉可用于各种浓度H2PO4- 污染的水体修复; 而NO3- 污染严重的水体最适宜用细叶莎草作先锋植物, 修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种植美人蕉来维持水质; 细叶莎草在各种浓度NH4+ 污染的水体中均适用, NH4+ 污染较轻的水体也可用美人蕉修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