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6~2007年对安徽合肥、六安、巢湖、安庆、淮南、阜阳、滁州、芜湖、蚌埠等9个地区的163群禽中出现拉稀的病禽采取血清样品326份,进行波氏杆菌病抗体检测.结果,在326份禽血清样品中检出阳性79份,阳性率为24.23%,并对不同品种、日龄、地区的禽波氏杆菌病的感染率进行统计.统计表明,禽波氏杆菌病在安徽部分地区的禽群中流行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2.
根据临床的致病性表现不同,临床上将禽流感分为了高致病性、温和性和无致病性三类。前者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或高死亡率,后者不表现任何发病迹象,温和型禽流感则介于两者之间,而并非严格的学术分类类型。温和型禽流感常以低死亡率、轻度的呼吸道感染、产蛋率下降及抵抗力低下等为临床症候群。而发病严重程度与病毒毒力、动物敏感性、饲养条件和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相关,所以,除部分高致病性的H5和H7亚型病毒外,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A66株的R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建立了适合DHV-I快速检测的逆转录套式PCR方法(RT-nested-PCR),采用该方法对DHV-Ⅰ A66弱毒株和R85952强毒株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均能扩增到304bp的条带,而正常鸭胚、健康鸭肝组织、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新城疫病毒、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氏杆菌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00Pg,第2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fg,第2次比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高10^6倍。表明,所建立的逆转录套式PCR方法可用于鸭病毒性肝炎(DVH)的临床诊断、病料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  相似文献   
4.
安徽地区鸡白痢鸡伤寒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沙门氏病是指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总称[1].鸡白痢鸡伤寒病依据病原体不同分为三种疾病:鸡白痢、鸡伤寒和副伤寒.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是禽类最为重要的细菌蛋传性疾病之一,导致种禽场和商品禽场禽的生产性能下降,以及种蛋的孵化率下降,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3].本次调查应用平板凝集试验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的部分禽群进行鸡白痢鸡伤寒病血清抗体抽查,以了解安徽省上述地区鸡白痢鸡伤寒病的发生和流行现状,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种鸡鸡白痢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12月笔者对安徽省宣城地区7个鸡场的种鸡随机抽取血样992份,采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鸡白痢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种鸡群鸡白痢阳性率为10.9% ,其中公鸡阳性率为11.2%,母鸡阳性率为10.6%,表明该地区鸡群中鸡白痢的感染率较高,已成为危害当地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利用设计的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4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安徽地方分离株膜蛋白M基因全长片段并进行了克隆测序。将各IBV安徽地方分离株与GenBank中注册的一些毒株M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发现毒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5%~100%,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0.3%~100%;不同毒株间存着重组、缺失、插入及点突变等变异,从ATG至第140 bp区段的核苷酸序列变异频率最高;4株分离毒株属于同一个进化群的2个不同进化亚群,与我国常用疫苗毒株H120、M41和W 93不属同一个进化亚群。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定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HCLV)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HCLV株基因组序列,在Erns基因序列区内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建立了检测HCLV的荧光定量RT-PCR(FQRT-PCR)方法。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达3.84拷贝/μL;而对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实验组批内变异系数为1.05%~1.84%,批间变异系数为3.70%~5.43%。通过对32批HCLV半成品抗原和9批成品疫苗,分别用经典的兔检法测定兔体感染量(RID)和新建立的FQRT-PCR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对HCLV生产配制及成品检验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GenBank发布的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序列(AY228555),运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适合DuCV快速检测的套式PCR方法,采用该方法对从安徽省望江县采集的发病鸭肝脏、胸腺、法氏囊、肾脏和脾脏等内脏病料进行DuCV检测。结果显示,套式PCR对所有内脏病料均能扩增出340 bp的条带,而正常鸭胚、健康鸭肝脏、鸭瘟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鸭源大肠杆菌和鸭疫里氏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 ng,第2次扩增的敏感性是1 fg,第2次比第1次扩增的敏感性高106倍;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可用于鸭圆环病毒(DuC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
当前养鸡业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混合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高,为提高CIAV、REV检测效率,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CIAV全基因序列和REV的LTR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了REV、CIAV二重PCR检测方法,另外还比较了2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扩增目的条带清晰、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应用建立的方法对临床7份病料样品检测,检出5份CIAV、REV阳性,表明建立的二重PCR方法能有效用于CIAV、REV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系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幼龄鸭易感的重度致死性疾病,以传播迅速、病程短及引起肝脏出血性病变为特征.鸭肝炎病毒有Ⅰ、Ⅱ、Ⅲ型3种血清型.中国主要流行Ⅰ型(王升炳,2007).鸭病毒性肝炎常用的诊断方法很多,中和试验被认为是最可靠、最经典的诊断方法(王勇等,2007);张小飞等(2005)以鼠抗DHV抗体为一抗,HRP标记的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中DHV抗原的免疫酶组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