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对豫西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差异构造变形分析及成藏动力学研究,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构造样式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将构造样式分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叠加3大类。基底卷入型分为压扭性断块与基底逆冲、扭动构造、基底翘曲共3种次级构造样式;盖层滑脱型主要为滑脱正断层的构造组合;构造样式叠加包括压性断裂组合和反转构造。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与古地貌,而区内主要成藏模式为自生自储型和次生型。  相似文献   
2.
受晚燕山期古构造应力场制约,川东南丁山构造发生断裂褶皱变形,使得天然剪性构造裂缝成为控制该区龙马溪组页岩垂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为此,从制约构造裂缝的直接原因———构造作用出发,对研究区页岩裂缝进行预测。首先厘定该区构造演化时序与变形特征,并对影响裂缝发育的晚燕山期两幕最大主应力进行模拟,在该基础上,依据岩石破裂系数和泥页岩裂纹扩展与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准,预测裂缝的发育类型与分布。结果表明,贯通裂纹以及断层主要分布于鼻状构造转折部位,对储层物性起改善作用,萌生和发展阶段裂缝分布于鼻状构造的 NE 和 SW 两侧。  相似文献   
3.
环开江-梁平海槽周边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礁体存在,其沉积、发育过程是在该区长兴期区域地质背景及海槽形成之后特殊的古构造格局上发生的。为弄清古构造对海槽2侧礁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及2侧礁体的发育特征,以海槽2侧实际地震剖面为基础资料,通过长兴期沉积前海槽南西侧斜坡坡度较为精确的测量及北东侧边界断层特征的研究,描述了海槽2侧差异性的古构造格局特征:海槽南西侧为低角度缓斜坡;海槽北东侧为由数条同生正断层控制形成的高角度陡坡。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了海槽2侧差异性的台地类型及礁体特征:北东侧为镶边台地,南西侧为缓坡台地;北东侧礁体形成时间早于南西侧且厚度较南西侧大但范围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