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植物油脂除食用外,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各种油漆和润滑油,和作为塑料工业的原料来源。目前,世界上约有40种植物作为油料作物生产植物油脂(Duffus和Slaushter,1980),但至今只有少量几种特油作物(如亚麻和蓖麻)大面积用于工业生产(Weiss,1983;Sa-lunkhe和Desai,1986)。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油料作物来满足工业对植物油脂日益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油菜渍害若干生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在长江下游地区采用分纬度种植的方法,应用积分回归、相关和偏相关,逐步回归等统计手段,定量地探讨长江下游地区甘蓝型油菜的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当地气象因子间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结果表明,种子形成期是影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关键生育期;获得1.6%以下芥酸含量的气象指标临界值为:种子形成期日平均温度大于19℃、日照时数长于6.5h/d.同时,还建立了预测各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数学模型,也讨论了低芥酸油菜育种基地的选择依据,对优质油菜的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效唑调控油菜生长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6.
在盆栽条件下,以等量不同种类氮肥作基肥施用于油菜,硫铵的利用率为58.66%,碳铵为55.94%。在添加ASU后,利用率分别为63.83%和59.10%,比不加ASU的提高5.17%和3.16%.植株中基肥氮在籽粒中的比率,硫铵的为67.88%,碳铵的为66.13%;添加ASU后,分别提高到74.52%和73.54%,表明油菜所吸收的氮大部分用来形成籽粒;同时在基肥中添加ASU后叶片中的氮素比率相对减少,说明ASU有利于氮向籽粒运转,碳铵尤为明显.用15N-碳铵作追肥施于油菜表土层,其利用率为27.40%,仅为基肥的50%左右,说明碳铵作基肥深施显著优于追肥。  相似文献   
7.
油菜叶片对多效唑的吸收及在体内和土壤中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油菜叶片对MET的吸收、运转及MET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用3H-MET后1小时,吸收量即达施用量的46.26%,3小时为52.58%,此后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吸收增加甚微,至48小时为54.29%.叶片吸收的3H-MET基本上滞留于处理部位,占吸收量的99%左右,向植株其它部位输出极少。3H-MET在油菜中的残留量为0.024-0.107ppm,根>叶>籽>粒>茎>荚壳。在土壤中的残留为0.010—0.015ppm,表土>深层土。  相似文献   
8.
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喷施多效唑的生理效应及增产效果的研究表明:油菜三叶期喷施多效唑能明显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提高18.1~18.5%),根系活力(提高25.0~21.4%)和内源乙烯释放量(提高132.0~120.0%),大田苗期再喷多效唑对叶绿素与根系活力提高不大,而乙烯释放量仍有增加。多效唑处理的植株茎杆较粗,分枝数多,秕角较少,粒数增多,增产效果明显。产量以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为最高(15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9.5%,大田苗期再喷多效唑反而降低了多效唑的增产效果。喷施多效唑对油菜籽的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择华东地区7个有代表性试点分析了近年育成和推广的8个甘蓝型单、双低油菜品种的含油量和主要脂肪酸组分的稳定性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数为稳定性品种;双低油菜浙引84-7和Tower两品种含油量高,稳定性较好.油菜品种芥酸的回归系数和变异系数变化最大,亚油酸和亚麻酸次之,而油酸则较稳定.浙引84-7的亚油酸含量最高,适宜于高纬度地区种植;而其芥酸含量最低,且具平均稳定性.此外,还探讨了油菜品种脂肪酸组分稳定性不够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长江下游亚区菜籽含油量的变异范围处34.~44.9%,集中在39.0~40.9%.年度间差异3~5%左右.本区内相同品种的地域差异为纬度每增高一度,含油量增加0.4439%.种子形成期光强减弱至自然光强的1/4,含油量比对照降低16.63%;温度与水分差异亦可使含油量降优5~7%.种子形成期是气象因子影响含油量的关键时期,含油量与此期的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日平均温度、≥3℃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因此,可用种子形成期的日照时数为主要气象指际,抽苔期日平均温度为辅助指标,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含油量预报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