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1~1994年,通过协作,探索了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性状遗传研究方法标准化的有关问题。内容是:(1)取材和方法,包括选择感病亲本和确定待测抗病材料的基本要求、采用菌系的依据、接种鉴定的时间、调查标准等。(2)抗性遗传分析方法,包括配组方式及其群体样本容量、遗传分析内容,以及新基因的鉴定、定位及命名等方法和步骤。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设想,拟与本领域的科学家们进行研讨,便于进一步完善,这将对我国今后科学地鉴定发掘可利用的抗性基因,促进水稻抗性育种和实现高产稳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抗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中国育成的158个抗白叶枯病品种(系)的抗源系谱,并推断其抗病基因,比较了主要抗源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在育成抗病品种(系)中,籼稻抗源主要为IR系统,部分抗性中等的地方品种如矮种水田谷,花龙水田谷,玻璃占等也具有一定育种效果。IR品种中,以IR20,IR29转育品种(系)最多。粳稻主体抗源为农垦58,农垦57及其衍生抗病品种南粳11和南粳15。籼稻抗病基因多为Xa-4,部分粳稻品种带有X  相似文献   
3.
4.
植物雄性不育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引起不育的原因有遗传、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互作的。遗传的雄性不育性依基因载体又有“三型学说”、“二型学说”和“一型学说”之分。目前普遍为接受的是“二型学说”,即植物雄性不育性可分为细胞核不育和细胞质核互作不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江苏省应用BG90-2经系统选育和杂交转育出一批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因其具稳定、广谱的抗病性以及优良的丰产性,在长江中下游白叶枯病重病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