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圈养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选取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的4对圈养狼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其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圈养狼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卧息所占比例最多,为49.38%;其次是运动和站立,分别为23.35%和17.73%;其他行为占9.54%。昼间运动和卧息均有2个高峰期,卧息的高峰期在9:30~12:40和15:30以后,运动的高峰期在8:10~9:20和12:50~15:20,而取食仅在14:00左右有1个高峰期。不同性别圈养狼的活动规律基本相似。[结论]圈养狼与野生狼在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沙未来  张洪海  陈磊 《林业研究》2010,21(3):367-372,399
为了探索狼发情行为的生理基础,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对参与繁殖的四只雌性狼采用非损伤性方法收集动物粪便。通过粪样激素抽提,利用化学衍生技术,对抽提样品进行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成功实现对狼粪样中的类固醇激素进行分离,结果表明:雌狼发情前雌二醇(E2)的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进入发情后含量会迅速升高至峰值且发情期间在较高的水平波动,这与多数哺乳动物发情期E2出现峰值的现象基本一致,峰值的出现即是雌狼发情的高潮期的来临。发情期E2浓度显著高于非发情期(p〈0.01),P浓度在整个孕期也显著升高(P〈0.01),四只雌狼均成功与配对的雄狼发生交配现象,并在当繁殖季节成功产仔。  相似文献   
3.
采用摇床液体发酵试验,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性进行CMC酶活性测定,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T075,并通过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组合条件是液体发酵培养温度30℃,秸秆粉:麸皮为2:1,接种量6%。  相似文献   
4.
生态位——“群落”中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地段或一定生活环境里的植物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有规律的组合结构单元称植物群落。如果将人比作植物 ,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有人就构成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结构单元———人群———人的“群落”。因此 ,植物群落的发生发展规律 ,就不失为人群的虚拟 ,不失借鉴与启迪之处。在一个森林群落中 ,人们通常的认识是由它上层高大的乔木、中间的灌木以及下层的小草组成。事实上 ,植物群落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单是一个高大乔木组成的乔木层 ,就可以分成若干亚层。也只有这样的森林 ,当你走入时才有一种遮天蔽日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板稀释法,用MRS和M17培养基从鸡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出7株菌,进一步初筛得到3株对普通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且他们的菌落是圆形稍扁平的黄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变为黄色,根据这些特征初步将其定为乳酸菌。观察发现其中编号为1,5,7的LB平板上的圆形滤纸片周围有抑菌圈,初步筛选出1,5,7号菌,保留有抑菌活性的1号,5号,7号菌株。各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号:11mm;5号:13mm;7号:10mm。进一步用弱毒型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复筛得到对弱毒型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最大的菌株为5号菌株。糖发酵实验,吲哚实验,伏—普实验,甲基红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为乳酸菌,显微镜下观察有杆状和链球状两种菌株。乳酸菌产生益菌素对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为近年来新发现,所以尤其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细菌分泌的明胶酶、蛋白酶、淀粉酶、磷脂酶等均属于胞外酶,在细菌致病机理中可以和溶血毒素一起进行协同作用,分解并破坏宿主组织成分,对河蟹的生长不利。为了研究南四湖河蟹养殖区水体中气单胞菌胞外产酶的情况,对该养殖区的水体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筛选和分离,得到了气单胞菌菌株。该菌产胞外酪蛋白酶、淀粉酶、磷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不产胞外脲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