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推广应用镉(Cd)低累积水稻品种是解决我国南方镉轻度污染农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连续2 a采用微区和小区试验分别比较了43个和6个水稻品种(系)对Cd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微区试验中,2 a稻米Cd含量相对偏差<20%的仅有8个,稻米Cd累积较低的品种有加33、南粳46、秀水137和甬优538;小区试验6个供试品种中,667 m2产量2 a均高于700 kg的品种为甬优538,稻米Cd含量低于0.1 mg•kg-1的品种为甬优538和中浙优8号。甬优538为高产稳产、稻米Cd低累积水稻品种,适宜在浙江省镉低污染农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蔬菜产业是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但近年来规模化蔬菜基地土壤质量退化、连作障碍频发,已成为制约浙江蔬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为探明浙江省规模化蔬菜基地连作障碍发生情况和土壤环境状况,调查了8个地级市24个县市区的65家规模化蔬菜基地,采集101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理化性状和部分样品中2种典型土传病害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调查表明,浙江省规模化蔬菜基地种植年限长,46.2%以上的规模化基地种植年限大于10 a,连作现象较为普遍,平均土传病害发病率达到17.82%,平均减产达到22.12%,部分基地重病年份甚至绝收。当前,浙江省部分规模化蔬菜基地土壤退化严重,土壤pH值≤5.0的样品占比33.7%,土壤电导率>1 000 μS·cm-1的样品占比42.6%。土壤中养分大量积累,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达到184.30 mg·kg-1和387.20 m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间存在显著(P<0.05)相关性。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速效养分和病原菌的大量积累等成为当前规模化蔬菜基地土壤环境质量退化与连作障碍频发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规模化蔬菜基地连作障碍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茶园越冬代黑刺粉虱发生期与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越冬代黑刺粉虱的发生高峰日与1—3月的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高、高峰日出现时间越早,回归方程为y=51.15-2.93x(R~2=0.971)。进一步对越冬代黑刺粉虱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模拟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Y=1/e~((0.503t+9.738))(R~2=0.968)和幂模型Y=e~((3.061 lnt+0.027))(R~2=0.968)对其种群动态增长的拟合度最高。研究结果对茶园中越冬代黑刺粉虱发生期与发生量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土壤酸化是当前我国多数茶园的障碍因子,偏施无机肥和重施氮肥等不合理施肥是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成因。为探究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缓解茶园土壤酸化的效果,本研究在茶园设置不施肥(T0)、常规施肥(T1)、氮肥有机替代30%(T2)、氮肥有机替代30%+增施腐殖质(T3)、氮肥有机替代30%+增钾补镁(T4)和氮肥有机替代30%+增施腐殖质+增钾补镁(T5)等6个施肥处理,观测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茶叶养分含量及土壤环境的变化,分析茶树养分吸收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处理,氮肥有机替代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但不降低叶片氮含量;与T0和T1处理相比,T3、T4和T5处理提高了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含量和交换性镁含量,叶片钾和镁含量增加、铝含量降低。氮肥有机替代配合增施腐殖质和增钾补镁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盐基阳离子含量,并抑制茶树对铝的吸收,缓解土壤酸化进程。因此,茶园推广含腐殖酸有机肥和养分均衡管理的技术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酸化状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茶园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的增加,茶园土壤酸化问题已成为土壤环境质量领域的研究热点。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pH范围为4.0~6.5,过低的pH环境会抑制茶树的生长代谢,影响土壤肥力,降低茶叶产量及品质,严重威胁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茶园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原因及治理修复措施,并展望了茶园土壤酸化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和文献调研,研究了茶树对铅的吸收积累特性,构建了土壤-茶叶铅转运模型,利用污染源清单法和普查数据,分析并预测了浙江省茶园的铅污染风险。结果表明,茶树各部位铅含量随土壤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中铅含量达到500 mg·kg-1时,嫩叶中铅含量最高可达22.83 mg·kg-1。铅在茶树各部位的积累量总体表现为新叶<老叶<茎<根。当土壤铅含量低于100 mg·kg-1时,茶叶铅含量能符合我国标准要求;如果土壤铅含量高于150 mg·kg-1,茶叶铅含量超标的风险明显增加。浙江省1990—2018年的铅人为排放量展示出较大的时空差异,铅排放量在2009—2014年快速增长后仍处于相对高位,各地应因地制宜削减铅排放。基于相关数据预测,在现有产业模式驱动下,2030年浙江省茶叶铅污染风险将进一步提高,茶园铅污染风险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铅污染对茶叶安全生产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构建了点对点“土壤-茶树”相关数据集,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了铅污染对茶树生长和铅在茶树中累积迁移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受铅污染影响严重,浓度越高,影响越严重。在水培铅浓度为100 mg·L-1时,茶苗的成活率仅80%。在铅污染土壤中,当土壤铅浓度高于200 mg·kg-1时,所有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可见茶树种植中土壤铅浓度不宜高于200 mg·kg-1。在自然土状态下、土壤人为加铅或者水培铅胁迫下,铅在茶树各部位富集浓度均随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富集效应以新叶、老叶、侧茎、主茎、主根、侧根的顺序递增。其中,侧根表现出了超强的铅富集能力,其浓度甚至远远高于土壤铅的浓度。当土壤铅浓度在0~1 531 mg·kg-1时,茶树新叶铅含量最高为7.02 mg·kg-1。但是在水培条件下,茶树新叶铅浓度可以达到229.35 mg·kg-1。可见,在适当条件下,新叶中铅的含量可能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达到很高。由于茶叶不仅仅用于泡水喝,还以“抹茶”的形式成为直接“吃茶”,因此,抹茶中铅含量须严格控制。根据现有调查,我国安徽、福建、贵州、云南茶叶铅含量相对较高,均有样品超过欧盟茶叶铅含量标准;而且土壤pH与茶叶铅含量呈负相关,因此,通过施用石灰、生物炭、油菜饼等措施提高土壤pH,能降低茶叶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