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陈海燕  杨晓峰  张骞  温荃 《北京农业》2014,(27):179-180
选取连云港地区两次强降水过程的探空资料,自动站信息等,研究基于V-3θ结构图的暴雨灾害性天气的结构特征,推动此方法在灾害性天气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结论如下:对流层顶有超低温,高度一般在100~300 hPa之间,超低温层呈薄层状,这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先兆信息;θ线出现多处折拐,大气垂直结构不均匀;低层θsed>340 k;θ*、θsed曲线左倾明显,两曲线间距离非常近,小于10 k,水汽接近饱和;整层大气风场结构表现为明显的顺滚流,水汽供应充沛;预报时效约为12~36 h。  相似文献   
2.
采用天气学、物理量诊断等方法,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变化入手,分析形成灌南县"903"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发生在灌南地区的大暴雨是在高空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台风倒槽北上和低层切变配合的环流背景下所产生的。暴雨期间水汽辐合一直维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和层结不稳定导致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促成了大暴雨天气过程。灌南发生大暴雨天气过程均与副高的变化有关,要加强对副高变化动态监测,提高大暴雨的监测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