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促进沿海防护林树种台湾相思的生长发育,分离其内生真菌后筛选出强势菌株A(Trichoderma sp.Pd1)、B(Filobasidium sp. As3)、C(Fusarium sp. Pd2)、D(Colletotrichum sp. Ys6)、E(Fusarium sp. Pd4),并将不同菌株及菌株组合浇根回接于幼苗,测定其对台湾相思幼苗生长指标与叶绿素质量分数差异。结果表明:菌株AE、E、AD、CD和CE对植株苗高生长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大部分菌株对植株地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菌株AB、AE、DE、AD作用最为显著;菌株B和C极显著的增加了植株的生物量和根冠比;菌株CE在试验菌株中对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最佳。总之,菌株A、C、E、AE、CD对台湾相思幼苗所测各项生理指标均有促进作用,AE对其促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多年以来,云南建水县祭龙坡村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紧紧依靠科学技术,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全村群众积极学科技、用科技,大力培植柑桔(甜橙)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成效。仅2001年,全村柑桔总收入就达  相似文献   
3.
福建岛屿林业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林业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有助于科学认识林业研究发展动态,追踪研究重点和热点。以中国知网( 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Excel统计1980-2015年福建岛屿林业科技论文的文献数量年动态、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涉及学科与研究层次等,探讨福建省岛屿林业科学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对福建岛屿林业的科研投入、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混交林与杉木纯林2种营造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Aleurites montana mixed forest)的土壤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蔗糖酶(INV)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造林模式同一林龄不同土层间,4种酶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CAT活性无差异性。(2)同一造林模式同一土层不同林龄间,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变大,但不同酶的变化趋势不同。(3)同一林龄同一土层不同造林模式间,杉桐混交林的土壤ACP、URE及INV活性总体高于杉木纯林。(4)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6.
比较闽东不同生境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人工林与天然林异龄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2种林分的秋茄林叶MLA、SLA和LDMC,当年生均大于往年生,分别为MLA(38.4 cm~236.0 cm~2)、SLA(78.9 m~2/kg67.5 m~2/kg)、LDMC(258.7 mg/g193.8 mg/g);(2)当年生和往年生叶MLA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分别为当年生(40.7 cm~236.1 cm~2)、往年生(37.5 cm~234.4 cm~2)。当年生叶SLA人工林小于天然林,为(78.4 m~2/kg79.4 m~2/kg),往年生叶SLA人工林大于天然林,为(71.0 m~2/kg64.0 m~2/kg)。当年生与往年生叶LDMC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分别为当年生(344.4 mg/g173.0 mg/g)、往年生(225.6 mg/g162.0 mg/g)。研究表明,异龄叶对光资源获取和储存物质以构建叶器官这2种投资策略的权衡,是植物在各自生境中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秋茄能对生境因子胁迫调整生活策略应对,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适宜作为海岸防护林树种人工栽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几种丛生竹叶的平均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百竹园内12种丛生竹不同冠层高度叶片MLA、SLA和LDMC进行调查,分析丛生竹不同冠层MLA、SLA和LDMC的垂直空间结构与差异。[结果]不同丛生竹的上、中、下冠层MLA与LDMC变化较小,SLA变化较大,MLA与LDMC均以唐竹最高(上、中、下冠层MLA均值分别为26.0、33.7、27.4 cm~2;LDMC分别为766.0、814.8、792.4 m~2/kg),LDMC以大黄苦竹最低(上、中、下冠层分别为528.4、548.5、479.0 mg/g);SLA均以高节竹最高(上、中、下冠层分别为629.0、284.9、440.7 m~2/kg);同竹种不同冠层间MLA差异不显著(P0.05);除白哺鸡竹外,其他11种竹种3个冠层间的SLA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光照、水分资源及养分在冠层不同高度的分配,共同导致MLA、SLA和LDMC沿冠层垂直方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