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以实测浓度20ppm的苯酚气对原种蚕苏五和苏六进行人工静态熏气.采用幼虫存活率和蚕死亡所需的熏气次数作为桑蚕对大气苯酚抗性强弱的指际,初步结果:(1)不同品系的原种蚕对苯酚气的抗性能力存在差异.本试验中日系原种蚕苏六比中系苏五强.(2)同一品系原种蚕的不同龄期对大气苯酚的抗性程度是不同的,按强弱顺序排列为5龄>4龄>3龄>2龄>1龄.  相似文献   
2.
桉树原产地绝大部分在澳大利亚,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著名速生树种之一,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我国引种桉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主要作为庭园绿化。由于它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引种栽培发展较快。目前已有17个省(区、市)的600多个县栽植桉树,用于生产性大面积造林的桉树有10多种。全国桉树面积已发展到67万多公顷,四旁栽植达18亿株。我国已有一定量的桉木片和相当数量的桉油出口创汇。一、引种情况江苏有关单位从50年代初开始曾几度引种桉树,  相似文献   
3.
桉树原产地绝大部分在澳大利亚,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著名速生树种之一,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我国引种桉树已超100年历史,尤其近20多年来是我国桉树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桉树从引种观尝(家庭绿化)、美化环境到产生较大社会经济效益,引种栽培发展迅速。目前已有17个省(区、市)的600多个县栽植桉树,全国桉树面积已发展到67万多公顷,四旁栽植达18亿株,其面积仅次子巴西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海南、  相似文献   
4.
南京城郊蔬菜食用部位含硫量的现状:(1)一年四季的蔬菜以秋、冬季含硫量高,春、夏季低,这与秋、冬季大气中SO_2浓度升高相关。(2)不同蔬菜吸收大气中SO_2能力有明显的差别。大白菜吸SO_2能力最强(超过11g/kg),其次是莴笋、甘兰,最弱是芹菜和青蒜(低于4g/kg)。(3)不同蔬菜的食用部位硫含量是不同的,一般叶菜类蔬菜中硫含量高于果菜类蔬菜。(4)同季节,不同年份的同种蔬菜食用部位的硫含量有逐年下降趋势,表明南京城郊的大气SO_2的污染状况有明显的减轻。  相似文献   
5.
蔬菜铅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金属冶炼厂周围和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蔬菜均受到铅污染,污染源为工业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和汽车尾气。蔬菜食用部位中的铅含量与菜地距公路的距离成负相关;相同距离点上生长的不同蔬菜中铅含量有明显差别,表明不同种类的蔬菜吸收和积累大气中铅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一般是普通叶菜的铅含量大于结球叶菜、根菜及果菜,且普通叶菜的铅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减少蔬菜铅污染的措施主要是:1.根治污染源;2.调整菜田布局;3.绿化带间隔;4.食用前多次水洗;5.实行蔬菜售前铅检测。  相似文献   
6.
7.
南京城郊蔬菜食用部位含硫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市郊蔬菜食用部位的二氧化硫,氟化物、氯化物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氟、氯、硫对蔬菜食用部位的污染,氯化物大氟化和二氧化硫。市郊蔬菜食用部位氟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硫、氯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略偏高。(2)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蔬菜食用部位含污染有所差异。(3)不同种蔬菜的食用部位吸污染能力是不同的。一般叶菜类蔬菜食用部位含污量普遍较高,果菜类蔬菜食用部位含污量较低。提出了防治大气污染的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地处江西省余江县境内的中国科学院虹壤生态试验站近两年引栽的悉尼赤桉等5种桉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用磷肥作基肥对桉树初期生长的影响。初步认为这6种按树在余江县境内的虹壤低丘上的引栽是成功的,在虹壤上大面积造林是可能的;无机磷肥作基肥对当年桉树的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桉树是水土保持先锋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且绝大部分积累在根中,其次是茎、叶,籽粒积累最少。大气源重金属能否被作物吸收?吸收的方式如何?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又有什么影响等,近30年,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调研和试验,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