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59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31篇
  28篇
综合类   215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尾桉幼态插扦繁殖,成苗周期短,利用系数大,设备简单,成活率高,占地少,成本低,便于生产单位大批量生产苗木。造林试验观察测定:遗传性状稳定,林相整齐,速生易长遗传增益大。  相似文献   
2.
3.
4.
硼酸漆酚酯具有较漆酚更易聚合的特性。根据元素分析、热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子自旋共振谱等的测试结果认为:硼酸漆酚酯的聚合反应发生于其不饱和侧碳链基上;该不饱和碳链基在干燥空气中进行游离基聚合;其分子中的硼原子对该游离基聚合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京亚葡萄是北京植物园从黑奥林葡萄实生苗中选育的四倍体品种,属欧美杂交种.1999年引入1年生扦插壮苗18 500株,建立4hm2示范园,通过4年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现将优质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6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和大面积生产经验,从适宜地区、茬口选择、整地蓄墒、精选种子、种子处理、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水、防杂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精选入库等方面总结提出了甘啤6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8.
为促进农村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研了解农村种植业生产现状,分析农村种植业总体发展趋势,提出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对策,一是适度规模种植,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四是进行区域化发展,五是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灌溉施肥活动引起的包气带土壤pH值变异特征及其对地球化学条件的响应,通过历时3 a的野外原位灌溉施肥试验,应用不同季节灌前、灌后6 m土层中不同深度的测定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pH对灌溉、施肥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各深度pH值呈弱变异性(CV=1.01%~2.28%),与灌溉前相比,灌后土壤pH值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呈现明显的变化;灌前包气带各层pH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灌后受水分、基质等相互作用影响,pH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所减弱,C0/(C0+C)和变程a分别由7.23 m和3.54 m(灌前0 d)减少到3.26 m和2.76 m(灌后第10天)。土壤基质是决定土壤酸碱性的主要因素,在灌溉施肥活动对pH的响应过程中,地球化学条件(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SOM)、氧化还原电位(RP)等)、土壤基质组成和氮底物浓度(NH+4-N)等的交互作用影响pH的动态。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单独对pH影响不显著,两者交互作用对pH有显著影响。引起土壤pH变化的主要变异源为Cl-、土壤有机质(SOM)、NO-3-N、NH+4-N等营养物质和不同空间深度土壤基质的差异,表明灌溉施肥改变了包气带pH地球化学动力场、营养物质和土壤基质的交互作用,引起各深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控制pH值的空间变异特性。当包气带介质土壤水分变化时,首先营养物氨态氮以分子态或水合态形式被介质吸附,H+得到释放,使得灌后第4天pH值下降。随着氨氧化过程中H+的释放,pH在灌前和灌后第10天和第30天有显著差异。氨的氧化引起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使得硝酸盐对pH值的影响在灌后不断增强,相关系数由0.24(0 d,P<0.05)增加到0.41(30 d,P<0.01),而氨态氮对pH值的影响逐步降低,相关系数由0.43(0 d,P<0.01)降低为0.19(30 d,P>0.05)。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水稻再生水灌溉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了水稻再生水灌溉试验研究.试验设淹水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及间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两种灌溉模式,F1(全生育期清水灌溉+施全部化肥)、F2(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及F3(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3种施肥模式.分析了再生水灌溉下稻田田面水、不同深度地下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浓度变化及其流失负荷量,并研究了稻田的氮磷消纳能力及再生水对清水、肥料替代率.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下田面水氮素浓度峰值出现次数多但峰值均较小,氮、磷径流损失负荷量平均值分别为2.65及0.62 kg/hm2,比清水灌溉增加了26%及28.6%.地下水氮、磷浓度整体上呈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趋势,再生水灌溉下氮素淋溶损失比清水灌溉少11%.AWD下氮、磷径流、淋溶负荷较FI均减少,返青期灌再生水在淋溶损失方面与其他再生水灌溉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稻田对所灌的再生水中氮、磷的消纳能力分别为92%及81%;灌再生水后4~5 d,COD的去除率可达78.2%.采用再生水灌溉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再生水灌溉替代清水效率可达75%左右,FI模式下再生水带入肥量较AWD大,75%水平年氮素替代化肥效率达35.8%,而磷素的带入量和替代率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