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0篇
  23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私家车的数量急剧攀升情况下,油气价格和油气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油气的发展也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油气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油气的储运工作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油气储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综合评价法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运用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黑白花奶牛在外界温度达到26~27℃以上时,尤其是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等现象。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做好奶牛舍的降温工作,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探索夏季牛舍降温的方法,1992年我场在第七牧场试用吊扇降温,效果较好。现将吊扇所形成的气流型式、安装方式、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丹东: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东市位于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东南部鸭绿江与黄海的汇合处,沿江、沿海、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业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目前在林区经济中,现有森林资源的巨大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发展经济林、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等产业基地,带动山区综合开发、各类林产品的深度加工利用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企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加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得高校英语的教学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企业的英语人才。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当前高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7.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与氮肥利用效率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寅  郭聃  高强  焉莉  宋立新  刘振刚 《土壤学报》2016,53(6):1464-1475
整理2005—2013年吉林省"3414"田间试验,选取不施氮和推荐施氮处理数据,研究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氮肥施用效果和肥料利用效率现状,探讨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产量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以中部半湿润平原区最高,其次是东部湿润山区,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相对较低。不同生态区玉米施氮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最高,施氮的平均增产量与增产率分别为2.44 t hm-2和38.4%,其次为中部(2.40 t hm-2,34.3%),西部则显著偏低(2.21 t hm-2,33.4%)。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显著较高,其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6.6 kg kg-1、65.9 kg kg-1和25.0%。随不施氮处理产量的提高,各生态区施氮处理产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变幅较中、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可见,应根据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和施氮响应特征对氮肥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施用,建议吉林中部地区以维持作物需求为标准适当减少施氮量,东部地区可适度增加施氮量并配合栽培措施以消减光温资源不足对产量的限制,而西部地区应在培肥地力基础上推广高效节水用水技术,发挥水氮耦合效应以促进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通过分析2005~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明确了不同地区农田耕层土壤pH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探讨了土壤pH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分布在3.8~9.1之间,平均值为6.5。不同类型农田土壤pH的高低顺序为: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空间上,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以西部白城市的通榆县最高而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最低。时间上,与第二次土壤普相比,吉林省各种土类的pH存在共性的土壤酸化趋势。不同土类间pH的降幅存在较大差异,代表性的黑土下降约0.5个单位,酸化程度较大的草甸土和水稻分别下降了1.4和1.6个单位,而酸化程度较小的白浆土下降了0.1个单位。吉林省农业生产中应控制化肥用量,调整肥料品种,合理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从而缓解土壤酸化趋势,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区和土类的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氮素营养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5—2013年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定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数据,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区、土类农田耕层土壤氮素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与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探讨土壤氮素养分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全氮含量为0.4~3.9g/kg,平均为(1.62±0.60)g/kg,碱解氮含量为15~360 mg/kg,平均为(145.0±59.5)mg/kg。不同土类之间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高低顺序一致,均以暗棕壤最高,平均分别为(2.02±0.57)g/kg和(190.2±72.80)mg/kg,其后依次为白浆土、水稻土、黑土、草甸土、黑钙土和风沙土;空间变异方面,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氮素营养水平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的分布特征,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县域尺度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时间变化方面,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相比第2次土壤普查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变化最显著,西部地区变化相对较小。不同土类之间,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和风沙土呈上升趋势,而暗棕壤、白浆土和水稻土出现下降,其中以风沙土的增加和暗棕壤的下降最明显。综上所述,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氮素营养状况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时间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议中部粮食主产区应严格控制作物施氮量以提高氮肥效率,降低环境风险,东、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氮肥管理以提升地力,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0P0K0)、处理2(N0P2K2)、处理4(N2P0K2)、处理6(N2P2K2)和处理8(N2P2K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 yuan/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 yuan/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 yuan/hm2)、-P处理(8.7 t/hm2、2.83×103 yuan/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 yuan/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18.0%)和1.18 t/hm2(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2.24×103和1.80×103 yuan/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 N、32.8 kg/kg和34.7%,而增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kg N、20.5 kg/kg P2O5和17.2 kg/kg K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146.4和142.4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结论】吉林省玉米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理念及相应技术,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