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福建山多、田少、人多、粮紧。粮食能否持续稳定增产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极为关注的大事。我县自1989年提出蚕桑生产向贫困山区战略转移以来,廷坪、大湖两个高海拔山区已发展桑园533hm~2,养蚕数量迅速增加,蚕沙肥田是  相似文献   
2.
橄榄属于橄榄科橄榄属常绿乔木果树,在我国有二千多年栽培历史,作为果树栽培的有白榄与乌榄两种,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果实成熟时白榄果皮呈青绿色或淡黄色,乌榄果皮呈紫黑色;乌榄的小叶(15~21片)比白榄(11~15片)多。白榄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广东省,广西、台湾、浙江、四川、云南、海南等省(区)也有分布,而乌榄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区)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1 闽侯县橄榄产业历史与现状 闽侯县种植橄榄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已很盛行.据《新唐书》及《八闽通志》记载,唐朝时福州府在土特产贡品中就列有橄榄.民国版《闽侯县志》载,橄榄"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里间,沿麓树之".1957年福建省橄榄总产量8000t,闽侯县橄榄面积128 hm2,产量达3 760 t,产量占全省47%,主要分布在沿江洲地,多为老树,是名副其实的橄榄种植大县.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受到"以粮为纲"等因素的影响,橄榄产量迅速下降,如1962年,闽侯县橄榄产量仅305 t.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橄榄种植技术的突破,如塑料营养袋育苗,橄榄小苗嫁接,橄榄控梢促早产等技术的应用,加上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橄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90年以后,橄榄价格走高,在一批先富人士承包山地大片开发橄榄园的示范带动下,橄榄种植转向山地,沿江沿溪附近可种植橄榄的山地基本种植橄榄,至2004年,橄榄种植面积达2 397 hm2,产量逐年提高(表1).1996年3月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三家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  相似文献   
4.
山地栽桑、桑叶养蚕、茧丝出口、蚕沙(蚕粪)肥田促粮、桑枝木屑栽培香菇保林、稻草还桑改土,这种桑、蚕、粮、菌综合利用、良性循环,是山区开发性农业的优良模式.1989年以来,我县的廷坪、大湖两个高海拔贫困乡已种植桑园533 hm2,桑蚕综合利用模式正在发展之中;1996~1997年在建坪、大湖、白沙3个示范点,水稻施蚕沙增产稻谷10%~20%.本文报道的是1998年蚕沙对早稻的肥效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郑峻  熊双伟 《福建热作科技》2005,30(1):23-23,25
本文介绍了桑果的药用、食用价值,发展桑果生产的市场前景及适合推广的主要品种;并从园地选择、定植、树型养成、肥培管理、摘芯、剪梢和病虫害防治等几个主要环节介绍了果桑“大十”优质高产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氧化微生物是执行土壤氮素养分转化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采用不同施肥方案的桑园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桑园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NPK)及未施肥(CK)的桑园土壤比较,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桑园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不同肥料处理区桑园土壤样品的AOB和AOA扩增条带的大小与明亮程度存在差异,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区桑园土壤样品间的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且优势种群有一定差异。相关分析表明,AOA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而AOB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 H值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区与未施肥处理区(CK)土壤间的AOB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而AOA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桑园土壤中的氨氧化微生物对施入不同肥料的响应不同,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提高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苦叶菜周年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省闽侯地区的苦叶菜栽培面积逐年上升.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本文总结了苦叶莱的周年高产栽培技术,为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采用Biolog微生态技术,研究长期(4年-4Y,17年-17Y,32年-32Y)偏施氮肥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年限及不同取样时期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不同,4Y土壤微生物活性(AWCD)、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对糖类、氨基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均高于其他处理土壤,且与32Y土壤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4Y土壤和17Y土壤与32Y土壤间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差异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碳源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 H及速效氮含量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