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研究大孔树脂纯化多穗柯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比较AB-8、NKA、NKA-9、 D-152、 D-101、ADS-17等6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多穗柯总黄酮的静态解吸率,在静态吸附与解吸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对D-101大孔树脂精制多穗柯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D-101大孔树脂对黄酮有较好的纯化效果.D-101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多穗柯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静态吸附的最佳pH值为5.5;吸附时间为4.5 h;解吸液浓度70%;V(解吸液):m(树脂)=25:1;解吸时间2.75 h.在该条件下,多穗柯黄酮回收率可达77.46%,纯度为40.32%.  相似文献   
2.
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对鱼腥草居群HYXC02(红杆)、WYXC02(白杆)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类居群地上、地下部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生长曲线均呈"S"型;干物率也呈相同变化趋势。仅叶片数量、地下茎数量和重量存在一定的区别,WYXC02的叶片数量明显高于HYXC02,WYXC02的地下茎明显比HYXC02长,WYXC02鱼腥草产量明显高于HYXC02。同时研究了鱼腥草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鱼腥草蛋白质、脂肪、黄酮含量以6、7、8月稍高;总糖含量在10月下旬之前基本稳定,其后则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3.
综述藜蒿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夹竹桃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方法]选用不同的提取溶剂提取夹竹桃叶的活性成分;运用二倍稀释法,以大肠埃希氏菌、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八叠球菌为供试菌种,对夹竹桃叶的不同提取溶液抑菌作用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夹竹桃叶对6种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他细菌对其敏感性较弱。其中以浓度70%乙醇提取液的效果最佳。[结论]夹竹桃叶不同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存在差异,浓度70%乙醇提取液的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松脂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马尾松松脂产量的因素进行了综述。马尾松的针叶中树脂道数目、地理位置、树体因子、生态因子、针叶中叶绿素含量等对松脂的产量均有影响。今后应从分子水平研究树脂道的形成、松脂的合成及分泌过程,以便为高产脂马尾松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拟南芥是植物中的“果蝇”,作为模式植物具有许多优点。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综述了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产湘白鱼腥草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鱼腥草的自然变异株中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鱼腥草栽培品种。[方法]以野生鱼腥草为种源,通过人工栽培和品比试验选育出湘白鱼腥草并初步研究了其栽培和品质特性。[结果]湘白鱼腥草地上、地下部分产量比WYXC02略高,其地下部分产量比HYXC01和HYXC02高20%以上。,在2006—2008年进行的适应性栽培试验中,常规栽培湘白鱼腥草的地下部分平均产量为(330004-3750)ke,/hm2,地上部分平均产量为(30000±3000)kg/hm2。湘白鱼腥草地上、地下部分的维生素c、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黄酮和挥发油含量分别为47.3mg/100g、10.6%、12.2%、93.7mg/g、35.6mg/g、0.42ml/kg和16.7mg/100g、9.6%、9.7%、105.5mg/g、4.9mg/g、0.82m1./kg。湘白鱼腥草地上、地下部分挥发性油对供试茵的最低抑茵浓度分别为0.250和2.000μl/ml。[结论】该研究为湘白鱼腥草的品种选育和人工栽培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茄子(Solanum melongenaL)雄性不育株“正兴1号”(S)和可育株(F)的总DNA为模板,对6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筛选,找到5个其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扩增产物在茄子雄性不育系和对照材料间存在稳定差异的引物.将该5个引物同时扩增总DNA、核DNA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以总DNA为模板时得到多态性片段9个,以核DNA为模板时得到5个,以mtDNA为模板时得到9个.以总DNA为模板时得到的9个扩增片段中,有5个在总DNA和mtDNA中同时出现,而在核中没有出现,即认为来自mtDNA,这5个片段中,有4个来自可育株,1个来自不育株,说明不育株和可育株在mtDNA上存在差异;有4个片段同时出现在以总DNA和核DNA为模板的扩增中,但在以mtDNA为模板的扩增中却没有出现,认为是来自核DNA,这4个片段中,有3个来自不育株,一个来自可育株,说明可育株和不育株在核DNA上也存在差异.结果初步表明:新发现的茄子雄性不育可能是核质相互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