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教学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给理工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作者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此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将拮抗真菌——桃色顶孢霉应用于实践,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察氏为基本培养基,该菌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pH8.5,最适温度为30℃,添加无机离子Zn2+对菌丝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细菌发酵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及其成苗的影响。[方法]用5株细菌发酵液对小白菜种子进行浸种和发芽试验,并测定各项指标。[结果]细菌发酵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起抑制作用,原液抑制作用最强。发酵液对小白菜种子芽长、幼苗鲜重皆表现为抑制作用,1000倍稀释液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菌发酵液对幼苗干重、活力指数起促进作用,原液的促进作用最强。[结论]适宜浓度的细菌发酵产物能明显提高小白菜种子的活力,促进小白菜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粳稻抗性愈伤分化率和遗传转化率,以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得到的水稻成熟胚抗性愈伤(Hyg)为材料,研究了影响粳稻成熟胚抗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添加0.5~25 mg.L-1的CuSO4.5H2O,增加分化培养基中的琼脂浓度,分化前对抗性愈伤进行高渗处理,采用6-BA和KT两步分化法和干燥除菌法均能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苜蓿中华根瘤菌电转化的条件,通过对不同的细胞生长周期、复苏缓冲液、电转缓冲液、电场强度和电阻对电转率影响程度来作出变化曲线,以确定电转化的最优条件,从而提高苜蓿中华根瘤菌电转化率.结果表明细胞的对数生长初期、复苏缓冲液Ⅴ、电转缓冲液Ⅳ、23 kv/cm和200Ω适合作为苜蓿中华根瘤菌电转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BLA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目前虽已确定BLAD病因与人的白细胞粘附缺陷病(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LAD),为白细胞表面的一种称为整合素CD18亚单位表达缺陷所致,但至今关于CD18基因突变情况研究较少。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BLAD发病机制,本研究将在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发现的6头BLAD携带牛CD18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扁茎黄芪离体快繁及多倍体诱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其离体快繁技术,并在无菌繁殖条件下探索了秋水仙碱溶液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对扁茎黄芪的诱变效应。快繁研究结果显示,扁茎黄芪的发芽培养基为MS,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mg/L+NAA0.5mg/L,平均增殖系数达到4.5,平均苗高达3.5cm;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0.05mg/L,生根数为4~6条,生根率达到100%。采用浸泡法将扁茎黄芪的茎尖在0.1%,0.3%和0.5%不同秋水仙碱溶液浓度下分别处理1,2,3和4d,并对诱导处理后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鉴定,得出以0.3%秋水仙碱溶液浸泡3d为诱导多倍体的最佳处理组合,诱导率达40%。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转ICE1基因水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以水稻空育131及其转ICE1基因水稻T1-16及T1-24株系为材料,低温处理水稻幼苗0~2 d,测定其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经低温处理后,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变化幅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低温处理2 d后,对照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开始下降,而转基因水稻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且仍继续升高。[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转入ICE1基因确实提高了水稻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商业化转Bt基因水稻的推广和应用,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转Bt抗虫基因水稻在食品安全方面和生态安全方面(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非靶标生物、害虫对转Bt基因水稻的抗性)的潜在影响,以期为我国转Bt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