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现有生态经济区理论和实践的梳理,认为促使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充分、必然条件是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政策的可容性和民众的选择性。现实中,自然的可能性和政策的可容性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发展和民众需求不充分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环境外部性强与生态环境脆弱、处在重要经济区内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政策约束性强与政策可操作性弱、城乡二元性与民众需求不一致是四个因素中的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根源在于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当地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破解矛盾的主要办法是加快发展生产力,而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重要经济区支持。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治理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张家口实际,分析了张家口生态环境治理失效的原因并提出对策。认为生态环境脆弱是其客观自然因素,产业结构层次低是其经济因素,环境的外部性和产权不清是体制因素,人民群众需求层次低是其社会因素。提出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在加强区域合作基础上,立足绿色发展、提高人民需求层次、完善生态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3.
以1995、2000年两期的遥感数据和其他GIS数据、专题图等为基础,利用交互式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方法,对张家口洋河流域5年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解译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论述了影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4个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矛盾方面。然后从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3个方面阐述了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最后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阐述了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张家口在首都圈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论述了影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4个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矛盾方面。然后从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3个方面阐述了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最后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阐述了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张家口在首都圈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下雨现象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从雨的形成、雨滴的下落速度与其大小的关系,雨滴下落时的形状等方面作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张区域是中国首都圈的生态功能核心区域,通过分析认为,该区域环境具有区位特殊性、系统脆弱性、功能一体性、地域分割性、发展二元性等特征,存在有干旱缺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发展所依赖的周边环境与上海、广州等城市有本质不同,必须作为特殊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66个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对京张区域生态系统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研究表明:(1)京张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近6成面积区域生态不健康或较不健康;(2)京张两市交界处存在一个健康指数高的生态绿带,由此向东南、西北两侧健康指数逐渐降低,北京生态健康指数整体高于张家口;(3)京张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在县域尺度上出现了两级分化的情况,健康等级面积占比高于80%的县区和低于30%的县区占大多数;(4)平均斑块面积指数低是制约京张全域生态健康的全局性因素;初级生产力低、人类干扰程度高、河网密度低等是生态不健康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策:(1)保护好京张交界处的生态绿带,重点加强37号小流域生态建设;(2)加强京张区域东南、西北两翼边缘地区生态建设,坝上边缘加大退耕还林草,北京东南缘的66号和39号小流域要重点控制城市面积扩展,提高自然植被斑块面积;(3)加强对一般健康流域的监管,促使小的镶嵌斑块发展为连片面状健康区域;优先治理张家口连片生态较不健康区域;(4)生态建设重点是提高植被斑块面积和植被覆盖度,降低大规模的耕种和城市化建设,修复河网;(5)在张家口建立生态特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