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梧桐花黄酮的提取及其抑菌、抗病毒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倍原料质量的60%乙醇在75℃条件下对梧桐花进行浸提,并对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了研究梧桐花总黄酮对多种常见畜禽病原的体外抑菌、抗病毒作用,采用培养基打孔法,观察梧桐花总黄酮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采用试管法,检测梧桐花总黄酮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细胞培养技术,检测梧桐花总黄酮对新城疫病毒(NDV)和法氏囊病病毒(IBDV)在细胞内增殖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梧桐花总黄酮对供试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禽波氏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直径D>16 mm;梧桐花总黄酮在3.125 g/L时能够100%抑制NDV在CEF内增殖;梧桐花总黄酮在1.563 g/L时能够100%抑制IBDV在CFE内增殖;梧桐花总黄酮在体外质量浓度为1.563 g/L时可直接灭活所有NDV;梧桐花总黄酮在体外质量浓度为0.781 g/L时可直接灭活所有IBDV.结果表明,梧桐花总黄酮具有体外抑菌和抗病毒作用,为将其研制成新型、绿色环保的中草药制剂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通过嘉吉饲料(山东)有限责任公司Doncom 21农场管理软件研究母猪背膘厚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通过改善二元母猪配种至分娩前背膘厚度的情况进而研究其对仔猪平均初生重及产房仔猪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母猪背膘厚的改善可显著提高仔猪平均初生重并降低产房仔猪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在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疫苗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槐花多糖,制备兔波氏杆菌槐花多糖灭活苗.选取体质量1 kg左右的健康獭兔72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Ⅰ~Ⅲ组为槐花多糖疫苗组(槐花多糖含量分别为60,40,20 g/L),Ⅳ组为兔波氏杆菌蜂胶疫苗对照组,V组为无多糖的兔波氏杆菌疫苗对照组,Ⅵ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于免疫后0,3,7,14,21,28,35,42 d采血,用平板凝集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淋巴细胞比率,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2的含量.结果显示,Ⅰ~Ⅳ组各指标均高于V组,其中Ⅰ、Ⅳ组显著高于V组(P<0.05);Ⅱ组与Ⅲ组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总体水平略低于Ⅰ组.由此表明,槐花多糖能提高獭兔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免疫作用,60 g/L剂量的效果最佳,这为开发槐花多糖作为新型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现今制约我国养猪效益的关键指标是每头母猪年断奶仔猪数(PSY)。在养殖发达国家已实现母猪年产30多头断奶仔猪,而我国能实现18~20头已属较好水平,母猪繁殖力亟待发掘和提高,且发展空间极大。而母猪周转率是影响每头母猪每年断奶仔猪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3个猪场周转率提高的实例进行研究,就如何在生产实践中提高猪场母猪周转率(平均每头母猪的年产窝数)进行阐述,从而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尊民  谭涛 《猪业科学》2020,37(9):70-7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和猪伪狂犬病(PR)是养猪业常见的两种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危害。两者的病理变化均在肺脏有所体现,很多人认为PRV的感染会造成APP的高发,而APP的暴发意味着PRV的感染压力大,两种疾病存在密切的联系。文章对两种疾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致病机理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这种由来已久的看法缺乏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这种说法出现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5种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CTX)皮下注射小鼠,筛选能造成显著免疫抑制的CTX最佳剂量,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泰山梧桐花多糖,将不同剂量的泰山梧桐花多糖加入到新城疫活疫苗中,制备含泰山梧桐花多糖的新城疫弱毒苗,注射免疫抑制小鼠,来探讨泰山梧桐花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理作用。结果显示,泰山梧桐花多糖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抗体水平、淋巴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数及血液淋巴细胞转化率,其中400mg/L剂量组(I组)可在第3天解除CTX导致的小鼠免疫抑制;由此说明泰山梧桐花多糖对小鼠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该研究为泰山梧桐花多糖开发成为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佐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vvIBDV GX8/99株原代毒、鸡胚毒、克隆化毒、回传SPF鸡10代次毒及克隆化细胞传20代次毒分别测定ELD50,以相同的ELD50病毒量分别接种SPF鸡,从而观察vvIBDV GX8/99株在传代过程中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分别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PCR扩增、基因克隆、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IBDV GX8/99株的24株不同传代毒的VP5基因进行比较,发现其同源性在94%~100%,并且有15个易发生变异的位点,其中位点bp#2、#8、#52、#145、#232、#272、#310、#364、#385、#409的碱基变异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而位点bp#18、#285、#331、#354、#397的碱基变异没有引起相应氨基酸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在致死率由原代毒的86.7%降为GXE10的43.0%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4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致死率由GXE10的43.0%降为GXC23的3.3%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10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而将GXC23克隆化后的4株毒株致病性变化不大,并且仅在GXCL1-1的#8位点,GXCL2-1和GXCL4-1的#364位点发生变异;将4株克隆化毒株回鸡传10代后的致死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且有2个位点发生变异;4株克隆化毒株在细胞上连续传20代后其致死率都降为0.0%,并且克隆株5没有发生核苷酸变异而克隆株1,2,4也仅有1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由此推论vvIBDVGX 8/99株的致病性与VP5基因某些氨基酸的变异有一定的关系,更可能与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关系密切;这为探明vvIBDV毒力改变的分子基础,从而解释自然界中vvIBDV出现和致弱的原因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将以vvIBDV GX8/99株4株克隆化细胞毒为研究对象,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连传至20代,得到4株克隆化毒F20代:GX-IBDVE10 C25 CL1-20、GX-IBDVE10 C25 CL2-20、GX-IBDVE10 C25 CL4-20、GX-IBDVE10 C25CL5-20.分别提取RNA,通过Nested-PCR、基因克隆、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从而摸索出了vvIBDV GX8/99株四株克隆株在细胞传代过程中VP2核苷酸序列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规律.与原始囊毒和D78疫苗毒相比,4个细胞适应毒克隆株F20 VP2高变区的约145个氨基酸中,有12个位点发生了相同的变异,变得与适应细胞的疫苗毒D78株基本一致.实验表明VP2高变区大多数氨基酸的变异与对细胞培养或组织的亲和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将4株克隆毒株的20代细胞毒免疫SPF鸡,40日龄进行攻毒实验,免疫效果明显,保护率几乎达到100%,二免后第14 d左右抗体浓度达到高峰.从抗体水平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看,4株克隆化毒F20代中GX-IBDVE10C25CL4-20株免疫效果稳定,病理变化不明显,有望成为理想的疫苗株,为控制vvIBDV的感染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