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2篇
  2011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惠民村进行水稻3414肥料田间试验研究,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二元二次施肥模型、一元一次施肥模型分别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三元二次模型计算的氮、钾肥最佳施肥量偏高,由磷、钾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到的磷肥最佳施肥量偏高,综合考虑得出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施N 200 kg,P2O590 kg,K2O 120 kg;N,P2O5,K2O施用比例为1∶0.45∶0.6.  相似文献   
2.
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技术具有省工,省力,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秧田,增产增效的优点.重庆市涪陵区从1995年引进该项技术试验获得成功,1998年达到14.6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占水稻面积的27%.在推广水稻软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过程中,涪陵区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逐年上升,2002年达到43955亩.据涪陵区科委、农办、农业局验收测产: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平均亩产548.1公斤,与软盘旱育抛秧亩产551.7公斤基本持平,比旱育手插秧亩产515.6公斤增产32.5公斤,增产6.3%.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旱地耕作模式效益低的情况,2002年我们在义和、梓里、江北等乡镇采用榨菜连玉米间高粱、榨菜连早市菜玉米间高粱、小麦套玉米间高粱等旱地耕作制度新模式进行了试验、示范,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潜力,也为优质小杂粮(高粱)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很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无盘旱育抛秧的概念及与软盘旱育抛秧的异同点1.1概念所谓水稻抛秧就是将秧苗从苗床中扯出,然后将其抛入备栽本田中,由于秧根带土的重力作用,可使秧根入泥,并将秧苗固定于一定位置。抛秧的育苗,若是在旱育苗床上摆秧盘盛土播种,一般叫软盘旱育抛秧;若在旱育苗床上直接播种育苗  相似文献   
5.
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惠民村进行水稻"3414"肥料田间试验研究,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二元二次施肥模型、一元一次施肥模型分别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三元二次模型计算的氮、钾肥最佳施肥量偏高,由磷、钾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到的磷肥最佳施肥量偏高,综合考虑得出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施N 200 kg,P2O5 90 kg,K2O 120 kg;N,P2O5,K2O施用比例为1:0.45:0.6.  相似文献   
6.
罗彬  石琼  王荣忠  廖怀祥 《南方农业》2011,(Z1):66-67,70
利用起垄栽苕时红苕行间因起垄取土自然形成的"墒沟",在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玉米秸秆收砍后放入沟内。红苕翻藤管理时,将红苕藤牵引覆盖在玉米秸秆上或利用红苕藤自然生长"覆盖"玉米秸秆。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项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文章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利用起垄栽苕时红苕行间因起垄取土自然形成的"墒沟",在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玉米秸秆收砍后放入沟内。红苕翻藤管理时,将红苕藤牵引覆盖在玉米秸秆上或利用红苕藤自然生长"覆盖"玉米秸秆。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项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文章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多年的试验和调查分析表明,水稻分蘖晚、分蘖期雨水过多、种植密度大、氮肥过多均有利于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水稻的品种、栽培制度和田间长势对该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同时,本文还筛选出了抗病品种、防治药剂及其防治浓度和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适时早播水稻,免耕移栽、抛栽水稻,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齐泥收稻、开沟排水,带芽播种洋芋,施足底肥、覆盖稻草,稀播匀播榨菜,榨菜苗床管理,适时移栽榨菜,榨菜本田管理,收获洋芋、洋芋秸秆还田,收获榨菜、榨菜叶还田"等各方面介绍了"中稻—稻草洋芋/榨菜"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具有增收节支、省工省时、操作简便、抛栽速度快、技术易掌握等显著特点,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