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9篇
  5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链型"草-鹅-稻生态农业模式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了“双链型”单-鹅-稻生态农业模式,总结了稻田套种牧草的方法和田间管理技术,探讨了种草与养鹅在时间上的相互衔接,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利用率,进行了稻田套种牧草养鹅与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分析。该配套技术的实施,为当前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和保障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分析了地市级农科所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优势,阐述了地市级农科所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中的实践,并从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和产品宣传、制定主要农作物灾害性理赔操作规程、组建农险专业人员队伍、研发新的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势的策略,以期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扬稻系列品种(组合)选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存钰  白和盛 《种子》2002,(2):70-71
本文介绍了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的育种成果,分析了主要育成品种(组合)的特点和技术路线,提出了“十五”及今后水稻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研院所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依靠自身拥有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创建了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市场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推动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一、农业科技企业的作用农业科研院所自办的种苗、农化、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科技企业具有下列作用。1.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化开发,形成可物化的农业科技产品,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近几年依靠自身的科研成果优势,创办了扬州金土地种…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农业科技成果中育种成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良种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已占30%以上。生产上推广面积比较大的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所。湘研辣椒、津研黄瓜、扬麦系列小麦品种、明恢系列、“559”系列籼型杂交稻组合等,无不体现了农业科研院所是新品种创新的主体,无不说明育种研究是品种创新的源泉。因此在加快新品种选育的同时,要大力促进育种成果的转化,提高育种成果的转化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育种成果转化的形式和实践 (一)科研育种单位与农业推广部门相结合,促进育种成果的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作物新品种既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又易实现成果产业化,受到各级政府、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育种单位的广泛重视。育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历年来都是建立多部门、多地区、多层次的协作,通过协作调动了科研育种部门、农业推广部门、种子部门、生产、行政部门的力量,使之有机结合,互有分工,在不同的领域内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育种成果的转化在组织和技术上得到充分保证。江苏里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汕优 136不同施氮量的试验 ,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汕优 13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得出了获取适宜的穗数是高产栽培的前提 ,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是取得高产的基础 ,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取得高产的重要保证。汕优 136适宜穗数为 2 40万 /hm2 左右 ,总颖花量在 45 0 0 0万 /hm2 左右 ,是汕优 136取得高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草-鹅-稻+鸭”生态农业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稻麦两熟传统农业的特点,对双链型“草-鹅-稻+鸭”生态农业体系进行了研究和示范,分析了该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还介绍了“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白和盛 《农家致富》2001,(10):13-13
扬辐麦1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核辐照应用研究室用1—3058与扬麦5号杂交,并用^60Co-γ射线辐射育成的花粒型饼干优质小麦新品种,于1999年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并实施了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该模式实现种草与养鹅在时间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利用率。并分析了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稻麦轮作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0.
江苏里下河地区鸭鱼共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江苏里下河地区半放养情况下鸭鱼共生比例关系。[方法]通过鸭鱼共养试验测定鸭日排粪量和鱼塘中鸭粪的施肥量,并观测正常养鸭情况下河塘水质情况和鱼的生长情况。[结果]每只鸭每天排出153g新鲜粪。鸭粪中干物质含量为44.83%,全氮含量为1.67%,全磷含量为0.92%,全钾含量为1.62%。采用鸭鱼共养模式可以提高江苏里下河地区养殖的综合效益。[结论]鸭鱼共养模式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