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棉花是河南省周口市主要经济作物 ,植棉历史长 ,种植面积大 ,轮作制度难以实施 ,致使棉花枯萎病危害严重 ,发病率高 ,一般年份发病 1 0 %~ 30 % ,阴雨低温较多的年份发病 80 %以上 ,造成棉花大量死亡 ,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目前 ,枯萎病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但由于长期大面积连续使用产生抗药性 ,防效逐年降低 ,2 0 0 1— 2 0 0 2年 ,利用薄荷油防治棉花枯萎病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试验方法1 .1薄荷油抑菌测定。枯萎病菌采用周口市农科所枯萎病菌系、薄荷油人工提取 ,用菌饼法测定。试验设 6个处理 ,分别为 :薄荷油 2 0倍液、5 0…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蜗牛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大部分作物田发生为害,并局部成灾。为害作物种类有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绿豆、油菜等,受害较重的作物是棉花、玉米。由于其发生为害的特殊性,往往在田间发生量小时,不易引起群众注意而忽视防治,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在部分区域偏重发生。为更好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3.
抗虫棉田间主要害虫动态及生态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芝  王桂英  禹淑梅  杨首乐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72-1072,1082
转Bt抗虫棉基因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抗性 ,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不再是主要害虫 ;棉蚜、棉叶螨等刺吸式害虫的种群数量上升 ,危害加重。对抗虫棉田害虫采取生态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棉花产量较对照化学防治增产 13 .6%以上 ,投资少 ,效益高 ,天敌资源恢复增强 ,达到保护农业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5%甲基磺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的目的、试验地情况、试验设计和试验过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开展玉米螟防治工作要积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将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该文主要是从玉米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意义入手,重点介绍了玉米螟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包括使用性诱剂法、消灭幼虫源头方法、生物绿色防治技术以及物理诱杀方法等,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尽可能的从玉米螟的源头进行消灭和控制,从而更好的保障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5%甲基磺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的目的、试验地情况、试验设计和试验过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米种植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合理化的种植方式,提升玉米植保技术机械化的应用成效,这样才能大大的提高其成活率。该文首先阐述了玉米植保技术机械化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玉米植保技术机械化的实施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玉米种植技术会导致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类病虫害侵袭,致使玉米产量与质量降低,不能满足市场销售要求。当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绿色植保技术,在玉米各个不同生长阶段采取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与化学防控措施,对重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确保玉米整体产量与质量能够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9.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延长,保障粮食安全。根据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科学规划,落实示范推广,强化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研究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夏玉米田间不同模式的小麦秸秆覆盖试验研究,探寻夏玉米少耕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以期达到夏玉米可持续生产。在小麦收割后不翻耕,麦秸麦糠就地覆盖,覆盖量以300~700 kg/亩为宜,玉米大小行开沟播种,密度3 500~4 000株/亩,播种后优质有机肥沿沟盖种,科学增施氮肥,及时预防病虫草害。本技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双穗率、百粒重、穗粒数,增产幅度达到20.5%~56.4%,降低生产费用80.2~101.9元/亩,纯收入增加68.0~112.0元/亩。大量秸秆用于肥田,减少化肥使用量34.7%,杂草减少78.9%,玉米田生态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