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水溶性肥料的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溶性肥料发展迅速,前景十分广阔。简单介绍了水溶性肥料的分类及发展状况,分析了水溶性肥料的生产工艺及特点,并对水溶性肥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溶性肥料的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水溶性肥料发展迅速,前景十分广阔。简单介绍了水溶性肥料的分类及发展状况,分析了水溶性肥料的生产工艺及特点,并对水溶性肥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杂交棉纯度鉴定技术及其纯度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抗草甘膦陆地棉突变体(R1098)为父本,通过广泛地测交筛选获得高优势的抗草甘膦杂交棉新组合———浙杂14。对河南、安徽和浙江三个制种点6批次的浙杂14杂交棉种子分别进行发芽试验和苗床试验,并用30mL·L1的草甘膦溶液进行纯度鉴定。苗期纯度鉴定结果表明,三个制种点6批次的浙杂14种子纯度分别为91.7%、92.4%、77.7%、81.6%、85.6%和86.6%,发芽试验鉴定的纯度结果略低于苗期鉴定,但趋势完全相同,因此这两种方法均可进行该杂交组合种子纯度鉴定。不同纯度杂交棉种子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杂交棉的皮棉产量与其种子纯度呈正相关,用草甘膦去除假杂种后,可显著增加皮棉产量,并对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和纤维比强度有明显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型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器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一种来源于陆地棉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3份转育材料(G22A,H109A和1793A)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花器形态及细胞学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G22A,H109A和1793A三个不育系均花瓣小,花丝短,柱头明显外露,败育彻底,无花粉。败育时期主要发生在造孢细胞增殖时期至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表明这3份不育材料不育性状不受细胞核基因的影响。对不育材料与其保持系细胞学观察发现,不育材料与正常花药发育细胞学形态上主要差别是绒毡层发育。不育系绒毡层的着色不明显,大小与中层细胞相似且在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不降解,而保持系绒毡层的着色深,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逐渐降解。因此,根据细胞学研究结果可以说明花药中绒毡层发育异常是该来源于陆地棉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败育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表现与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亚洲棉×比克氏棉)F1双二倍体作母本与陆地棉单节显性系1(Gl2Gl2gl3gl3)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育成了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特性的陆地棉种质系———ABH0318。该种质的休眠种子观察不到色素腺体,但解剖镜下可看到子叶边缘处有小量稀小的色素腺体。组织切片观察发现,ABH0318休眠种子内含有3种不同类型的色素腺体结构:(1)具有色素腺雏形但无腺腔的色素腺体原,约占总色素腺体或结构的50%左右;(2)发育不全的色素腺体,其体积较小,腺腔内无内含物,约占25%左右;(3)正常色素腺体类型,分布于子叶的边缘,约占25%左右。种子萌发后,第一类色素腺体结构中的细胞迅速溶解,形成腺腔,并迅速形成正常色素腺体,而第二、三类色素腺体结构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浙棉2号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配技术和雄性不育三系制种技术,于2002年配制出高优势、优质三系杂交棉新组合,2002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和浙江省棉花品种多点试验,2003-2004年参加浙江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浙江省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三系杂交棉新品种浙杂2号为材料,通过不同施用量、不同施用方法和不同施肥比例试验,研究了复合肥施用水平、施肥方法和施肥比例对三系杂交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效果显著优于尿素;复合肥施用量以1125kg/hm^2为宜,采用2/3作苗肥和1,3作花铃肥的比例;人工施用宜采用穴施盖土方法,而机械操作可采用沟施盖土方法,从而促使浙杂2号早发、稳长,实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EPSPS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是莽草酸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酶,它是非选择性除草剂草甘膦的靶标酶,在高等植物中定位于叶绿体质膜上。根据EST拼接的序列设计引物,从陆地棉品种珂字棉312中获得了全长为1834 bp的cDNA序列,其最大可读框为1565 bp,编码521个氨基酸。陆地棉EPSPS基因与其它植物中同类酶在氨基酸水平上有广泛的同源性。通过与已知的其它高等植物叶绿体转运肽剪切位点比对,推断棉花EPSPS基因含有74个氨基酸叶绿体运输肽和447个氨基酸组成的熟蛋白。该酶具有保守的PEP结合位点及催化位点的特征序列。半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产物广泛存在于棉花根、茎和叶等各组织中,在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进一步扩增棉花核基因组获得了3344 bp的DNA序列,它包含8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棉花EPSPS基因的克隆为抗草甘膦棉花种质资源的创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种子沙引发对转基因抗虫棉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浙905为材料,以其遗传背景品种中棉所23为对照,研究了种子沙引发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0%、1.0%和1.5% NaCl浓度下的萌发率、出土率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引发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对于非转基因棉品种的效果不明显。幼苗子叶、茎秆和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沙引发处理使棉花幼苗的子叶和根部维持了较高的SOD与POD活性,但显著减少幼苗体内MDA的积累,说明沙引发有助于促进棉花在逆境下幼苗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