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研究环境中生物炭和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污染物吸附产生的影响,选取两种粒径范围[0.85~2.00 mm(L)和0.11~0.18 mm(S)]的小麦秸秆生物炭(BC)和聚乙烯微塑料(PE),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吸附平衡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浓度和组成,研究了其单独和共存时吸附菲的行为。结果表明:同种颗粒物不同粒径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总比表面积、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数量;SBC的总比表面积(216.32 m2·g-1)约是LBC(2.31 m2·g-1)的100倍,而LBC的平均孔径(8.92 nm)约是SBC(2.28 nm)的4倍;SPE的总比表面积(0.17 m2·g-1)是LPE(0.07 m2·g-1)的2倍多。SBC羟基振动峰(3 400 cm-1)的强度显著高于LBC;SPE亚甲基振动峰的强度高于LPE。吸附等温线结果显示,颗粒物对菲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4);单一颗粒物吸附菲能力(lg Kf)的顺序为SBC>SPE>LPE>LBC;当生物炭与聚乙烯微塑料共存时吸附能力强于单一颗粒物,并且高于两相Freundlich模型预测值,说明菲在生物炭与聚乙烯微塑料混合颗粒物上的吸附不是独立的;同时,混合颗粒物吸附平衡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浓度和芳香度明显下降,并且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与颗粒物的lg Kf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颗粒物对菲的吸附不仅受颗粒物表面性质的影响,还受溶解性有机碳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湖泊被认为是重要的且被低估了的温室气体释放源,而甲烷(CH4)是湖泊释放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研究表明,湖泊生态系统中CH4的产生和氧化过程主要受水体和沉积物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所控制。水温、pH、溶解氧浓度、营养盐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湖泊 CH4释放通量。本文利用 Web of Science与 CNKI作为检索平台,调研了全球不同地区 80个湖泊水-气界面CH4释放通量。结果表明,CH4平均释放通量为2.56 mmol·m-2·d-1 (范围为0.001~40.3 mmol·m-2·d-1)。其中南美洲地区和欧洲地区湖泊CH4释放通量显著高于非洲地区湖泊,富营养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4显著高于中营养湖泊和贫营养湖泊,面积<1 km2的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4显著高于面积10~<100 km2和面积≥100 km2的湖泊,低海拔地区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4显著高于高海拔地区湖泊和超高海拔地区湖泊,夏季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4显著高于春季湖泊、秋季湖泊和冬季湖泊。在温暖季节低海拔地区的富营养化和小型浅水湖泊是CH4释放的热点区域,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微生物产生和氧化CH4机制分析加强CH4释放通量的日变化研究,为估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泊CH4释放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6年和2007年雨季,作为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组成部分,以北京西北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公路绿化带为采样点,对雨水和树冠穿透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通量进行了研究。共采集10场降雨,分析了雨水和树冠穿透水中溶解相和颗粒相PAHs的浓度。结果显示,树冠穿透水中颗粒相∑16PAHs浓度大于雨水,而溶解相∑16PAHs浓度则小于雨水。降雨过程中树冠叶面对颗粒相PAHs具有释放作用;对溶解相PAHs则有截留作用,降雨后期截留作用的影响减弱。净通量计算结果表明,各场降雨树冠穿透水中溶解相PAHs的净通量大多为负值,颗粒相PAHs的净通量多为正值,树冠穿透水中PAHs的净通量主要来自于颗粒相PAHs。  相似文献   
4.
汞及其化合物是环境中关注度较高的具有较强神经毒性的污染物,但其在环境中的浓度较低,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操作过程复杂、较难检出等问题。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原位采样技术能够实现汞等多种重金属污染物的高效监测。本文详细阐述了DGT装置测定Hg的原理、材料的发展、应用场景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研究热点与不同国家/地区的使用情况。Hg-DGT材料发展经历了从单一材料到纳米复合材料的过程,本文重点列举了不同材料的使用条件。DGT技术的环境应用主要包括监测水体中各种化学形态Hg、监测土壤和沉积物中Hg的空间分布信息、对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及其与DIFS模型结合评估Hg迁移潜力。DGT技术在应用中主要存在溶解性有机质、生物膜、Hg纳米颗粒和边界扩散层的干扰。在系统性梳理之后,提出未来Hg-DGT发展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不经有效处理的排泄物也给陆地水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为了评估近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通量的变化以及养殖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规模化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向陆地水环境中排放的氮元素通量,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和不同畜禽养殖类型(包括羊、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氮元素入水通量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6年期间,全国由畜禽养殖排入水体中的氮元素平均通量为4384 Gg,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4832 Gg(2006年)和4010 Gg(2008年),中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的主要地区,华东和西南次之,西北地区最少,2016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水体流失通量比例分别为27%、26%、20%、17%、10%。2016年由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该年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总通量的53%。在所有畜禽中,猪和肉牛是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进入水体的主要排放单元,2016年猪和肉牛养殖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总量的68%。同时,不同畜禽养殖类型之间氮元素排放通量差异显著,在所有畜禽中,羊、肉牛和蛋鸡经散养排放的氮元素通量较大,而猪和肉鸡的氮元素排放则主要来源于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6.
2006年和2007年雨季,作为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组成部分,以北京西北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公路绿化带为采样点,对雨水和树冠穿透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通量进行了研究.共采集10场降雨,分析了雨水和树冠穿透水中溶解相和颗粒相PAHs的浓度.结果显示,树冠穿透水中颗粒相∑16PAHs浓度大于雨水,而溶解相∑16PAHs浓度则小于雨水.降雨过程中树冠叶面对颗粒相PAHs具有释放作用;对溶解相PAHs则有截留作用,降雨后期截留作用的影响减弱.净通量计算结果表明,各场降雨树冠穿透水中溶解相PAHs的净通量大多为负值,颗粒相PAHs的净通量多为正值,树冠穿透水中PAHs的净通量主要来自于颗粒相PAH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