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园艺   9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王正旭  米发杰 《甘肃农业》2004,(11):113-114
草莓酸甜适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能加工或制做菜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多年生草本水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山杏是庆阳市的主栽树种,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栽培品种以西伯利亚杏(山杏)和普通杏(多为实生的土杏)、甘板杏等老品种居多。据调查,由于品种老化,虫害发生严重,果受害率一般都达50%以上,严重年份达90%,造成果实大量脱落,经济损失严重。随着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上升,虫害防治优为重要。一、山杏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1杏白带麦蛾。多于卷叶虫为害的卷叶内或两叶相贴之处吐白丝粘缀两叶,幼虫潜伏其中食害附近叶肉,形成不规则的斑痕,仅残留表皮和叶脉,久变褐干枯。杏白带麦蛾在迁安市1年发生3代,10月中下旬末代幼虫在枝干皮缝中结茧化…  相似文献   
3.
扁桃是一种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属蔷薇科李亚科桃属.种仁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抗寒、抗旱、耐瘠薄、挂果早、易管理、寿命长,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产量、贸易量约占四大干果之首,尤如美国年产扁桃仁约30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价格昂贵,居高不下,可望发展.  相似文献   
4.
仁用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发杰 《中国种业》2003,(11):53-53
仁用杏是指以生产杏仁为目的的杏树,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其种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外贸紧缺商品。仁用杏耐寒、耐旱、耐瘠薄,对栽培技术要求不严,是我国黄土高原,乃至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主要经济树种之一,1994年在陕北实施百万亩仁用杏基地建设以来,已初步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并成为该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品种选择做到适地适树,肉仁兼用,即北部拟选择抗寒、抗旱,开花较晚,优质丰产的甜山杏、北山大扁、白玉扁、优一、唐汪川大接杏、李广杏、龙王帽等品种。中南部拟选择龙王帽、一窝蜂、优二、宁县曹杏等优质…  相似文献   
5.
6.
葡萄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果树。它不仅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而且容易管理。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多.经济效益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陇东庆阳葡萄生产发展极为迅速。截止2002末,年产葡萄81000吨。呈上升趋势,为正确引导果农生产优质无公害葡萄。根据我院科技人员的多年生产经验,特制定如下陇东庆阳葡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寿桃是山东省选育的晚熟优良品种,以其果大、美观、质优、耐贮运等特点,被誉为"桃中之王".为探索该品种在陇东地区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我们于1997年春从山东省引入苗木进行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果园生草与覆草对土壤和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果园生草与覆草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应用于果园土壤管理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为了探讨其在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苹果园应用机理及对果树生长、栽培环境、果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本项试验,并取得一定进展,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庆阳优质苹果基地建  相似文献   
9.
植物动力2003在冬小麦上应用的试验示范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植物动力2003在冬小麦土施用的最佳方法是喷和1000倍液浸种,喷施的最佳时期冬小麦拔节期,植物动力2003可增强冬小麦的抗旱,抗寒能力,提高冬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单株分蘖和次生根数,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率为3.0%~16.7%。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状仁用杏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从1988年至今,庆阳市委、政府把杏产业定为振兴庆阳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截止1993年杏栽培面积60.21万亩,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1993年庆阳市林科所《优质苹果、仁用杏引种栽培试验研究》项目引进优质仁用杏品种9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