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小麦及其亲缘属物种中进行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 Trin (Nevski)(Agropyron ciliare Franchet,2n=28,SSYY]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Agropyron tsukushiense(Honda)Ohwi var. Transiens (Hack.)Ohwi,2n=42,SSHHYY]是迄今为止筛选出的对赤霉病抗性最高的物种。为将这一抗性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去,进行了它们与普通小麦的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纤毛鹅观草(♀)×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中国春(♀)×鹅观草(♂)以及鹅观草(♀)×中国春(♂)3个组合的属间杂种,其中后两个组合为迄今首次成功的报道。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表明前两个组合F#-1均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n=35和2n=42),而在鹅观草(♀)×中国春(♂)F#-1中,除2n=42的预期类型外,还发现有2n=63的异常类型。预期类型F#-1形态均呈中间型,2n=63异常类型偏向于中国春。所有 F#-1均完全雄性不育。离体鉴定表明它们对赤霉病仍然表现高抗。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纤毛鹅观草×中国春)F#-1,30.47Ⅰ+2.22Ⅱ+0.01Ⅲ;(中国春×鹅观草)F#-1,39.82Ⅰ+1.09Ⅱ;(鹅观草×中国春)F#-1预期类型(2n=42),39.76Ⅰ+1.09Ⅱ+0.10Ⅲ;异常类型(2n=63),27.11Ⅰ+17.63Ⅱ+0.09Ⅲ+0.08Ⅳ。用中国春回交,所有F#-1均获得了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3.
盛云燕    王霞  王洋洋  翁益群 《园艺学报》2014,41(2):349-356
以厚皮甜瓜(Cucumis melo)‘WI998’(纯雌系)与‘TopMark’(雄全同株)配制杂交组合获得的RIL6群体为材料,对分离后代雌雄异花同株,雄全同株,完全花植株及纯雌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获得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序列Un16008,命名为CmTs2。该序列位于甜瓜第12条染色体上,长度1 842 bp,119 ~ 832之间存在一个包含237个氨基酸的最大开放式阅读框,成熟蛋白分子量为25 358.8 D,该蛋白不稳定系数为21.6,脂肪系数是99.11,平均亲水系数为0.078。通过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多种作物Tasselseeds2TS2)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其中与黄瓜Tasselseeds2基因同源性高达9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甜瓜雌雄异花同株花和叶片中表达量均高于其它性别类型植株,在纯雌株中表达量最低,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甜瓜花器官发育,尤其是雌花发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麦类作物育种工作中,尤其对普通小麦而言,许多农艺性状因涉及基因较多,遗传力低,等位基因隐性或其产物不易检测等,在分离世代群体中往往难以准确追踪选择。于是人们早就设想借助与目标性状有一定相关的某些形态、生理或生化标记去提高选择效果。尽管这类努力有时也发挥了某些间接选择的一定作用,然而由于这些标记的数量有限,尤其是它们在各个连锁群中的覆盖度不够,因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被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的DNA分子标记却在相当程度上展示出有可能满足这一设想的巨大潜力。本文将在简要介绍RFLP的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麦类作物RFLP分析研究的进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5.
1990年3月5~8日,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了全国植物遗传理论与应用研讨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25个省市和自治区科学院、农科院及高校系统的专家、学者,教授等共153人.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刘大钧教授致开幕词,并作了关于会议筹备情况的报告.江苏省科协的领导、遗传学界的老前辈也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6.
美国农业部黄瓜研究实验室隶属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USDA-ARS)蔬菜作物研究室(VCRU),挂靠于威斯康星大学园艺系。该实验室黄瓜育种项目始于1968年。过去50年中,该实验室在黄瓜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美国及世界黄瓜育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实验室的历史及研究成果,着重概括了2008—2018年本实验室在以下方面所做的研究及取得的成绩:(1)黄瓜应用基因组学工具的开发;(2)黄瓜重要经济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基因及主效QTL的克隆与功能研究;(3)黄瓜染色体的起源与进化分析,以及栽培黄瓜的驯化与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同时,对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在黄瓜育种中的潜力进行了评价。最后对今后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及其亲缘属物种中进行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 Trin (Nevski)(Agropyron ciliare Franchet,2n=28,SSYY]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Agropyron tsukushiense(Honda)Ohwi var. Transiens (Hack.)Ohwi,2n=42,SSHHYY]是迄今为止筛选出的对赤霉病抗性最高的物种。为将这一抗性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去,进行了它们与普通小麦的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纤毛鹅观草(♀)×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中国春(♀)×鹅观草(♂)以及鹅观草(♀)×中国春(♂)3个组合的属间杂种,其中后两个组合为迄今首次成功的报道。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表明前两个组合F#-1均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n=35和2n=42),而在鹅观草(♀)×中国春(♂)F#-1中,除2n=42的预期类型外,还发现有2n=63的异常类型。预期类型F#-1形态均呈中间型,2n=63异常类型偏向于中国春。所有 F#-1均完全雄性不育。离体鉴定表明它们对赤霉病仍然表现高抗。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纤毛鹅观草×中国春)F#-1,30.47Ⅰ+2.22Ⅱ+0.01Ⅲ;(中国春×鹅观草)F#-1,39.82Ⅰ+1.09Ⅱ;(鹅观草×中国春)F#-1预期类型(2n=42),39.76Ⅰ+1.09Ⅱ+0.10Ⅲ;异常类型(2n=63),27.11Ⅰ+17.63Ⅱ+0.09Ⅲ+0.08Ⅳ。用中国春回交,所有F#-1均获得了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8.
利用RT-PCR 技术从黄瓜中克隆了植物低温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C-repeat-Binding
Factor3,将其命名为CsCBF3,GenBank 登录号为JQ900769。CsCBF3 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15 bp,
编码204 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表明,CsCBF3 隶属于CBF 基因家族,与葡萄CBF3 蛋白亲缘关系最近,
而与黑麦草、水稻CBF3 蛋白亲缘关系较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CBF3 编码的蛋白包含保守的
AP2 DNA 结合域,N 端的核定位信号区和C 端的酸性氨基酸富集区,且该蛋白中的一些磷酸化位点及二
级结构在与DNA 互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荧光定量PCR 检测结果显示低温可诱导CsCBF3 的表达,且
其表达量在迅速达到峰值后又降低,说明CsCBF3 是一个快速响应基因,推测其在黄瓜耐冷过程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要将野生亲缘和潜在于更远缘物种的异源遗传物质转移到栽培小麦中可以用两种主要方法:细胞遗传学操纵(染色体工程)和分子技术(遗传工程)。以第一种方法为基础,染色体片段(基因区段)的转移可通过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来实现,或通过遗传学的、生理学的、环境的各种方法诱导易位来实现。分子技术是用以转移被克隆的很明确的单个基因或基因的某些部分,这样的基因或基因的部分是衍生自近缘或远缘物种。讨论了这些方法引起遗传变异广泛性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与作物育种—现状与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尤其在作物改良中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提供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微体繁殖、病原菌的消除、花药培养、幼胚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等)在作物育种中许多实际应用的例证。回顾了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原生质体融合在最近几年中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提高再生频率、扩大基因型以及融合体筛选方面仍有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在目的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克隆,外源基因载体的开发、外源基因的转化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迅猛进展使有些产品已获得了商业应用。依据植物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作者认为植物生物技术对培养高产、抗病虫害、抗逆、优质的作物新品种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植物生物技术的应用必将使作物育种工作在原有传统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向精确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