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穴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窦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DGP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10只正常SD大鼠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造模成功后选取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胃复安组,每组10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并连续8周不规则喂养高糖高脂饲料方法制备DGP模型,每周测量血糖、尿糖值,记录症状积分。电针组大鼠取穴“梁门”“足三里”“三阴交”,胃复安组予1.7%胃复安药液灌胃(1 mL/100 g)。治疗结束后,ELISA法检测IGF-1及EGF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尿糖值和症状积分显著升高(P<0.01),胃窦部IGF-1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E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和胃复安组大鼠尿糖值、症状积分、胃窦部IGF-1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电针组大鼠血糖明显降低(P<0.05),胃复安组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与胃复安组大鼠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电针“梁门”“足三里”“三阴交”穴能够降低DGP大鼠血糖、尿糖值,改善DGP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胃窦组织中IGF-1与EGF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