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肉羊品种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间血液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差异,分析杂种优势与血液理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之间的关系。选取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杜寒F1代)、澳州白羊×小尾寒羊F1代(澳寒F1代)、小尾寒羊公羊(45 kg)各6只进行为期44 d的饲养试验,并且采用内源指示剂方法测定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杜寒F1代的血液谷草转氨酶含量、谷丙转氨酶高于澳寒F1代(P<0.01、P<0.05);澳寒F1代血液尿素含量低于小尾寒羊(P<0.05)和杜寒F1代(P<0.01);其余血液理化指标在3个肉羊群体间没有显著差异;杜寒F1代对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澳寒F1代(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高于小尾寒羊(P<0.05);其余指标在3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澳寒F1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相似文献   
2.
肖成  金海国  魏天  曹阳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7):2030-2037
为了探究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试验采集2月龄小尾寒羊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培养前体脂肪细胞布满细胞板后,分别用诱导Ⅰ液、诱导Ⅱ液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使其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法验证成熟脂肪细胞并检测脂滴含量。分别在增殖期细胞增殖70%、90%及分化期诱导Ⅰ液处理48 h、诱导Ⅱ液处理48 h、完全培养液处理48 h时(2、4、6、8、10 d)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C/EBPα、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CSS2、IGF1、ADD1、FOXO1、ACACA、DGAT1、CPT1A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分离并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变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内部具有明显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上述基因在细胞分化阶段具有明显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相同;C/EBPα、FOXO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6天,可能在细胞分化早期发挥作用;PPARγ、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DD1、ACSS2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8天,但表达倍数与趋势均不相同;ACACA基因表达量出现上下波动;IGF1、DGAT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10天;CPT1A基因表达量则一直下降;FABP4基因表达倍数显著高于其他基因。本研究全面检测了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可为探究小尾寒羊脂肪分化过程分子机制、挖掘参与脂肪分化新的关键基因、提高小尾寒羊肌间脂肪含量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笔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运用腹腔注射结合常规治疗方法,治愈多例病危猪,效果满意。现将其中2例报道如下。 病例1:2002年8月25日,某农户1头5胎龄母猪生病,经多名地方兽医治疗未见好转求诊。该猪约150kg,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四肢内侧、腹下、耳朵呈蓝紫色,体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小尾寒羊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试验采集2月龄小尾寒羊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培养前体脂肪细胞布满细胞板后,分别用诱导Ⅰ液、诱导Ⅱ液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使其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法验证成熟脂肪细胞并检测脂滴含量。分别在增殖期细胞增殖70%、90%及分化期诱导Ⅰ液处理48 h、诱导Ⅱ液处理48 h、完全培养液处理48 h时(2、4、6、8、10 d)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C/EBPα、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CSS2、IGF1、ADD1、FOXO1、ACACA、DGAT1、CPT1A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分离并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变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内部具有明显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上述基因在细胞分化阶段具有明显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相同;C/EBPα、FOXO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6天,可能在细胞分化早期发挥作用;PPARγ、LPL、SREBP1、KLF5、KLF6、FABP4、STAT5、ADD1、ACSS2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8天,但表达倍数与趋势均不相同;ACACA基因表达量出现上下波动;IGF1、DGAT1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第10天;CPT1A基因表达量则一直下降;FABP4基因表达倍数显著高于其他基因。本研究全面检测了小尾寒羊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可为探究小尾寒羊脂肪分化过程分子机制、挖掘参与脂肪分化新的关键基因、提高小尾寒羊肌间脂肪含量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肽硫转移酶mu1(GSTM1)基因与超氧化歧化酶3(SOD3)的基因多态性,探索影响草原红牛剩余采食量性状的候选基因,试验测定了96头草原红牛血液基因组中GSTM1基因的编码区和SOD3基因的5'UTR区,并进行DNA混池、多态性、等位基因数、核苷酸多态位点、氨基酸多态位点分析,以探究GSTM1基因与SOD3基因在草原红牛基因组中的多态性表现。结果表明:草原红牛GSTM1基因编码区中704位存在C-T突变,这种突变是错义突变,氨基酸发生变化由丙氨酸变成缬氨酸,可能会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在SOD3基因的5'UTR区存在两个SNP位点,分别在71位发生G-A突变和117位C-T突变,5'UTR区上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在遗传水平上草原红牛剩余采食量性状的差异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多态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克隆小尾寒羊B细胞易位基因2(B-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BTG2)基因编码CDs区,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检测该基因在羔羊期各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通过RT-PCR和TA克隆方法获得BTG2基因CDs区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采用qPCR检测该基因在3、40日龄绵羊的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获得小尾寒羊BTG2基因CDs区序列453 bp;绵羊与牛、猪、虎鲸、人、大鼠、小鼠同源性分别为98.9%、90.29%、94.04%、88.52%和85.65%、86.98%,且绵羊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鼠的亲缘关系最远。理化性质结果显示BTG2基因编码15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式为C748H1190N208O213S8,分子质量为17 ku,理论等电点(pI)为9.14,半衰期为30 h,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序列,蛋白结构主要通过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β股组成,为混合型蛋白;qPCR检测到BTG2基因mRNA在不同日龄羔羊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和肌肉均有表达,且均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组织中,40日龄BTG2表达量极显著高于3日龄,而在肾脏、肠和肌肉中,40日龄极显著低于3日龄。结果表明,BTG2广泛存在各组织中,且随着日龄增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不同,提示其功能的重要性和多重性,并且BTG2在肝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说明BTG2可能与脂代谢以及糖代谢等调控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绵羊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etyl-Coenzyme AAcyltransferase 1,ACAA1)基因多态性对绵羊肉质性状的影响。以68只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技术检测绵羊ACA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显示,绵羊ACAA1基因存在2个SNPs位点:3′非翻译区(UTR)A/G突变,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2个等位基因A和G,其中AG为优势等位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内含子14处C/T突变,存在3种基因型CC、CT和TT,2个等位基因C和T,其中CT为优势等位基因型,C型为优势等位基因;A/G和C/T 2个SNPs位点均处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上述2个SNPs位点在该群体内变异较小且均处于中度多态(0.250.05)。ACAA1基因多态性对绵羊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为后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GPR41基因多态性对沃金黑牛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试验共选取63头沃金黑牛(去势公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技术法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利用Haploview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利用“牛等家养动物群体遗传分析工具V1.0”评价沃金黑牛群体遗传结构,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GPR41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结果发现,沃金黑牛GPR41基因外显子2存在2个突变位点,分别为S1:Chr18:46058902 bp处的G/T突变和S2:Chr18:46058908 bp处的C/T突变;S1、S2位点多态性与沃金黑牛不同生长阶段部分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0.05);2个SNPs位点共形成3种有效单倍型组合,单倍型组合H2H2(TT/CC)显著影响沃金黑牛体斜长与背膘厚。[结论]结果表明,GPR41基因SNP位点存在遗传多态性,可用于沃金黑牛(去势公牛)主要生长性状的基因标记参考、稳定与优化。  相似文献   
9.
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研究是家畜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沃金黑牛与草原红牛的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试验随机选择18月龄的雄性沃金黑牛、草原红牛各3头,屠宰后采集牛肝脏组织、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组织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个品种牛各组织间IGF1、H-FABP、GH、GHR、Myf5、MSTN、LPL、ACSL1、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IGF1、H-FABP基因在沃金黑牛的肝脏、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两个品种牛脂肪组织中IGF1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GH、GHR、MyoG基因在草原红牛的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沃金黑牛肌肉中表达量最高;Myf5、MSTN、ACSL1基因在两个品种牛的肝脏组织中未检出,而Myf5、MSTN在沃金黑牛的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ACSL1基因在沃金黑牛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PPARγ和LPL基因在草原红牛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沃金黑牛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2017年9月份以来,我县某林(果)下一些养鸡场陆续发生以鼻窦发生炎症,眼周及面部水肿、打喷嚏、拉黄白稀粪等为主要症状的病情,4周以上的鸡只最先出现异常,养殖户先后用红霉素、强力霉素或土霉素等药物治疗3~4天后,发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停药后鸡群病情又迅速加重,造成病鸡生长缓慢,病死率15~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