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湖南省按照不同地貌类型和地类破碎程度抽取4 km×4 km大样地10个,采用不同判读方式(充分参考林业档案信息与不参考林业档案信息)和不同判读人员(有5年以上遥感判读经验人员与无任何遥感判读经验人员)对10个大样地进行遥感判读区划,并对判读区划结果进行实地调查验证。分析表明:各地类正判率与其面积成正相关,其它调查因子判读难度较大;充分参考林业档案信息能够显著提高正判率,但优势树种、起源、龄组、郁闭度等因子综合正判率仍然偏低;不同判读工作经验人员对遥感判读有一定的影响,无判读工作经验人员应经过一定程度培训后才可参与判读工作。  相似文献   
2.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是西藏建设“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的生态基础,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对西藏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苗圃发展及技术推广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西藏生态公益林建设,提出了推行林长制、加大管护力度、推行森林经营方案、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和提升公益林建设质量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西南高山林区清查结果,对西南高山林区的森林资源结构、质量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西南高山林区森林资源丰富,质量高,面积和蓄积持续增加,但区域差别明显,局部地区森林经营存在一定的问题。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以及营造林工作,可有效增强西南高山林区的林业效益。  相似文献   
4.
紫茎泽兰连续发酵产沼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紫茎泽兰预处后沼气连续发酵的产气潜力。实验进行125d,HRT=30d,产气稳定,无中毒表现。常温下,紫茎泽兰的产气潜力为65.08 L/kgTS和74.98 L/kgVS,产甲烷潜力为32.62 L/kgTS和37.58 L/kgVS。  相似文献   
5.
西藏自治区人工林林龄偏小,且近年来造林面积逐渐增加,其碳汇功能是天然林的有效补充。根据调查西藏人工林各小班优势树种、林龄、蓄积等数据,建立主要造林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模型,根据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蓄积模型,推算现有人工林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紫茎泽兰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紫茎泽兰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省2012年大样地试点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群团抽样方案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式,产出全省森林覆盖率,并与2012年试点成果和连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样地群团抽样方法是一种可行高效的方法,且工作量显著低于图斑区划判读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性治理思维和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昌都市林长制工作为具体实践,探究理论、制度与地方实践的契合性。经实地调研,明确昌都市林长制工作推行情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基层责任意识较弱、部门协作有待加强、考核激励机制不明确、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最后以一体化思维为依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务实高效的对策建议,为昌都市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基于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热带林区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热带林区森林资源现状、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热带林区森林资源发展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热带林区人工林发展迅速,质量偏低;热带林区天然林得到一定的保护和恢复,但天然林保护依然面临较大压力。通过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开展低产低效人工林改造、大力建设人工用材林基地,可有效挖掘人工林发展潜力;通过防止天然林流失、优化天然林林种结构等措施,可有效加强天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于一个调查单位(总体)来说任务复杂、工作量大、经历时间长,对所需调查队伍组织管理能力、队员专业素质要求高,其质量控制管理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所在,也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流程及中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质量控制措施和要点,为提高调查成果质量和成果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