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成付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97-6498
针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实验课教学改革两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阐述,以期在今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烟草抑芽剂氟节胺在棉花打顶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棉花栽培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研究喷施不同浓度氟节胺代替棉花打顶的效果。结果表明,经氟节胺处理后,棉株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株高降低,顶部叶片变小,籽指增加,单铃重增加,籽棉重增加;氟节胺浓度为0.10 g.L-1(处理4)和0.08 g.L-1(处理5)时,皮棉重增加。各处理产量和品质性状较对照无明显变化。结果还表明,喷施氟节胺代替人工打顶,在达到整枝效果的同时,既避免了对棉花植株的物理伤害,又节省人工和时间。  相似文献   
3.
棕色棉具有典型的自然棕色纤维,在纺织及加工过程中无需漂染,是真正的“生态”、“环保”棉.克隆并了解棉花纤维棕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对于揭示棉花纤维色素发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棕色纤维慈溪紫棉和白棉余姚中棉纤维发育不同阶段RNA,采用Gene Fishing技术,获得1条仅在亚洲棉棕色棉纤维中特异表达的约500bp的PCR扩增产物,根据测序结果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与拟南芥(Arab idopsis thaliana)种皮棕色素合成TT12基因存在76%的序列同源性.随后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该基因,命名为GaTT12a(GenBank登录号:JX013908),该基因编码49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52.7 kD,属于MATE超基因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GaTT12a基因在发育不同阶段纤维、种皮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GaTT12a基因在棕色纤维、白色棉种皮和棕色棉种皮中均优势表达,在白色棉纤维中几乎不表达,说明该基因参与纤维棕色素的形成,结果暗示棉花种皮棕色素和纤维棕色素可能分享相似的合成代谢途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GaTT12a基因参与棕色棉纤维色素形成、棕色棉纤维色素与种皮棕色素合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苏成付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91-4592,459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了对作物目标基因选择的准确性,极大地缩短了育种进程,成为目前国内外广大育种家和科研工作者广泛研究的热点。文中针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发展策略,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棉花棕色纤维的遗传规律,寻找并定位与棕色纤维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在棉花基因组学水平上定位、克隆棕色纤维基因和棕色棉纤维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陆地棉显性多基因标记系T586(具有深棕色纤维基因Lc1)与海岛棉新海16配制的海岛棉×陆地棉杂交F2群体,结合色彩色差仪对棕色纤维色泽的分类进行分析,并充分利用棉花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信息、多态性分子标记筛选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与棕色棉纤维基因Lc1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根据T586与新海16杂交后代F2群体(443个有效纤维单株)深棕色纤维、棕色(中间色)和洁白色纤维的分离比例,将Lc1定位于棉花基因组A亚组第7染色体微卫星标记NAU4030和CGR5119之间约8 cM的遗传距离内,其中,Lc1与标记CGR5119的遗传距离约为2.8 cM,与NAU4030之间的遗传交换距离约为5.1 cM,构建了Lc1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结论】棉花深棕色纤维性状由单基因控制并呈现半显性遗传方式,Lc1位点附近的分子标记信息可在棕色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得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7.
不同统计遗传模型QTL定位方法应用效果的模拟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成付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10,36(7):1100-1107
分子遗传和数量遗传的结合,发展了QTL定位研究。随着定位方法与软件的建立和完善,QTL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多。准确定位的QTL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图位克隆,而假阳性QTL将误导定位信息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迄今主要定位方法(软件)对于各种遗传模型数据的适用性。应用计算机模拟4类遗传模型不同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第一类只包含加性QTL;第二类包含加性和上位性互作QTL;第三类包含加性QTL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第四类包含加性、上位性互作QTL和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每类按模拟QTL个数不同设两种情况,共分为8种数据模型(下称M-1~M-8)。选用WinQTLCart 2.5的复合区间作图(下称CIM)、多区间作图前进搜索(MIMF)、多区间作图回归前进选择(MIMR)、IciMapping 2.0的完备复合区间作图(ICIM)、MapQTL 5.0的多QTL模型(MQM)以及QTLnetwork 2.0的区间作图(MCIM)6种程序对8种不同遗传模型的RIL进行QTL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程序适用的遗传模型范围不同。CIM和MQM只适于检测第一类模型;MIMR、MIMF和ICIM只适于检测第一类和第二类模型;只有MCIM适于检测所有4类遗传模型;因而不同遗传模型数据的最适合检测程序不同。由于未知实际数据的遗传模型,应采用在复杂模型程序,如QTLnetwork 2.0,扫描基础上的多模型QTL定位策略,对所获模型用相应模型软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棉花QTL定位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其主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虫性等均为数量性状,从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定位方法、定位群体的类型以及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的过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抗病虫等方面的QTL定位研究进展,本综述有助于了解棉花QTL定位研究的进展,阐述了目前棉花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棉花QTL定位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