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广西卫生人力资源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地市间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运用集聚度方法,对比分析新医改前后广西14地市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差异,对各地市的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进行评价,通过提高卫生人员数量和质量,缩小各地市间卫生人力资源的差距,重视经济发展水平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地理可及性,以期促进广西"十三五"期间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施肥类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在稻鳖共生体系中,研究不同施肥类型(纯无机肥、无机和有机肥配施、纯有机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类型条件下,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与稻田不养鳖相比,稻鳖共生精米率总体升高0.6%、垩白度降低10%、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12.3%,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施用有机肥处理较施用无机肥处理精米率分别升高了0.2%和1.3%、垩白度降低了15.4%和23.3%、水稻直链淀粉质量分数降低了8.9%和12.8%,对黏滞性(RVA)影响表现为稻鳖共生体系中施用有机肥会明显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和糊化温度;稻鳖共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中不同施肥类型对产量和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影响,完全施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均可提高水稻产量,稻鳖共生体系中施有机肥、无机有机肥配施较稻田不养鳖施无机肥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22.0%和14.9%,主要是通过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水果黄瓜‘G830’‘G981’‘G991’‘G1001’‘G1011’为材料,将种子在0.1%升汞溶液中消毒后,播于MS基本培养基,取刚脱离种壳的无菌苗子叶节作为外植体,接种到MS+2mg/L 6-BA+2mg/L Ag NO3诱导培养基中,比较不同基因型分化效果。结果表明,‘G1001’诱导率最高,外植体出芽数为1.50。进一步以‘G1001’为材料,探究不同浓度6-BA下的芽的诱导效率,结果表明,在6-BA浓度为1mg/L和1.5mg/L时诱导效果最好,每个外植体出芽数为2.35和2.50。研究建立了水果黄瓜‘G1001’高效再生体系,为后续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2年以来广西城市与农村之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通过对比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广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广西2012~2016年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广西城乡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呈增长趋势,比值接近1,城乡千人均卫生人员数的差距仍旧较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速度较慢。结论:2012年开始,广西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变化,城乡卫生人员数量差距缩小,城乡千人均卫生人员数的差距还有待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的配置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鄱阳湖平原区洪涝时期不同泥沙含量下受淹胁迫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淹2/3株高和全淹2种受淹深度,S1(0kg/m3)、S2(0.5kg/m3)、S3(1.0kg/m3)3种泥沙含量,对淹水后6、9d早稻和中稻的生长指标和水稻产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适度受淹刺激水稻伸长,节间不断分化,叶片伸长、增宽。早稻抽穗开花期受淹株高、节间长增加9.35%、12.75%,2/3淹下叶面积增加11.00%。但胁迫过大抑制水稻生长,中稻全淹下株高和分蘖数减小33.49%、29.28%,叶面积减小30.94%,此时中稻难以伸出水面,导致功能叶片附沙严重,泥沙含量增大进一步抑制了水稻生长。受淹导致早稻和中稻穗干物质量平均减小32.35%、58.72%(P<0.05)。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减小是早稻抽穗开花期受淹后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此时泥沙含量和淹水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中稻全淹下泥沙导致减产加剧,S2、S3下减产率比S1下显著增加31.63%、52.20%(P<0.05),此时产量下降是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平原区洪涝灾害治理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结球甘蓝类钙调蛋白(CMLs)响应不同胁迫时的功能,丰富CMLs参与钙信号网络调控,为CMLs参与植物逆境途径及其功能的研究提供依据。以结球甘蓝ZG为材料,克隆得到 CML48 CML5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ML48开放阅读框(ORF)为672 bp,含4个内含子,编码223 aa,分子量为25.28 ku; CML50开放阅读框ORF为1 095 bp,编码364 aa,分子量为38.06 ku,含3个内含子;均为亲水蛋白,均含有2个EF-hand结构域;系统发育树表明 CML48 CML50均与甘蓝处于同一进化枝,与白菜、油菜的亲缘关系最近。qPCR表明 CML48 CML50在干旱(PEG6000)、盐胁迫(NaCl)、低温(4 ℃)、高温(37 ℃)、H2O2、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等不同胁迫处理下,在叶和根中的表达均有上调,且 CML50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CML48, CML48在茎尖中高度响应高温胁迫,而在根中不响应高温和H2O2胁迫。初步说明 CML48 CML50在根和叶中均可响应上述8种非生物胁迫。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常用的水稻品种赣晚籼4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鳖共生体系中不同养殖密度(0、4500、6750、9000只/hm2)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显著升高,而糙米率显著降低;养殖密度增加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降低效果显著;适中的养殖密度对稻米蒸煮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养殖密度对稻米的一些RVA特性有较大的影响;稻鳖共生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达8.28% ~8.97%,主要是因为提高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8.
从养殖鲈鱼尾水中分离纯化得到5株菌株,16S rRNA测序鉴定分离的菌株为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利用5种菌以及5种菌的混合物对鲈鱼尾水进行处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硫化物和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显示,5株菌株(同上述顺序)以及5株菌混合液(EM菌)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7.1%、20.0%、16.9%、79.0%、45.1%、66.1%;硫化物的去除率达到14.3%、0.00%、40.0%、0.00%、33.3%、50.0%;亚硝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6.0%、67.5%、17.5%、96.7%、93.1%、98.4%。因此,筛选出的5株菌及5株菌的混合菌液能够降低鲈鱼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硫化物和亚硝酸盐含量,对鲈鱼尾水的净化具有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环鄱阳湖受涝地区洪涝过后稻田水土环境质量退化的情况,研究不同水肥管理与耕作措施对涝渍灾后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pH值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鄱阳湖区涝渍灾后稻田水肥管理与合理耕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涝渍灾后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稻盆栽试验,设2种耕作深度(18 cm T0、22 cm T1)与灌溉方式(常规淹灌W0、间歇灌溉W1)和3种施肥方式(稻草还田+单施化肥CK、稻草还田+化肥配施土壤调理剂F1、稻草还田+化肥配施炭基肥F2),共组成12个处理,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及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对于水稻产量,间歇灌溉处理高于常规淹灌处理,耕作深度22 cm处理高于18 cm处理。其中,耕作深度18 cm条件下,F1+W1T0、F2+W1T...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索类钙调蛋白CMLs是否参与黄瓜性型分化过程,以便进一步完善性型分化调控网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克隆黄瓜CML8、ACS1G、ACS2及ACS11基因,qPCR检测CML8基因在不同花型中的表达量,酵母双杂交检测CML8与黄瓜性型分化主效基因编码蛋白间的互作情况。【结果】克隆得到黄瓜CML8基因,完整ORF 441 bp,编码146 aa,不含信号肽;不含跨膜域,为胞外蛋白,含4个具有Ca2+结合能力的EF-hand结构域,不含内含子,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克隆得到黄瓜性型分化关键基因F(ACS1G)、M(ACS2)及A(ACS11),序列比对表明三者的基因序列及编码蛋白序列与黄瓜数据库中的一致,且在雌花、雄花和两性花3种不同花型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在雄花中差异极显著;酵母双杂交试验表明,CML8均可与ACS1G和ACS2发生互作,而不能与ACS11发生互作。【结论】成功克隆得到黄瓜CML8基因,且CML8可与ACS1G和ACS2发生互作,可能参与黄瓜性型分化过程,本研究首次探索类钙调蛋白参与植物性型分化过程,期望为钙信号系统参与植物性型分化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