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为了把我省玉米高稳优低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使之尽快变为生产力,在1975~1980年研究基础上,于1981年在全省范围内,对玉米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剖析了大面积中低产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982年按照不同产量水平(500斤左右,700斤左右,1000斤以上)将第一阶段的技术组装配套,按照种子  相似文献   
2.
玉米最适收获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三年进行了玉米最适收获期试验和籽粒灌浆规律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授粉后48—50天,即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产量最高,比按苞叶发黄时收获,晚收7—10天,可增产8—10%,增产效果显著。同时也证明晚收并不耽误腾茬种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用10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自交系,每5个自交系为一组,分别按Griffing方法4、Rawlings&Cockerham(1962 a)组配成10个单交组合、30个三交组合和15个双交组合。试用于1984和1985两年进行。采用singh &Ch-audhary(1979)模型进行三交和双交组合效应分析,单交分析按Griffing方法四模型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性、加×加、加×显及显性基因方羞是主要的遗传方差成分;不同组配方式杂交种的平均羊株产量无显著差异,其它性状表现的相对优越性有所变化,组合间总方差、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一般表现为单交>三交>双交种;同一自交系的同一性状在不同组配方式杂交种的一般效应、特殊效应及排列效应不同。不同组配方式的杂交种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新玉米杂交种“豫单15”号简介豫单15号系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新选育的坚叶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潜力大、稳产性能高、抗病、株矮抗倒、结实性和结穗性强、较早熟、出籽率高、品质优良等突出特点,优于省内当前大面积推广的所有杂交种,目前已通过所有法定...  相似文献   
5.
姜楠  苏祯  龙文军 《农业展望》2011,7(7):35-38
近年来,化肥等农资产品受节能减排、出口增加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减轻因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促进粮食生产,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并针对市场变化相应调整进出口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化肥价格继续上涨,建议提高农资综合补贴额,控制化肥生产成本,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6.
玉米株型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17个株型性状的配合力及其与穗粒性状配合力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7个株型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部分性状同时受非加性基因效应的影响。不同株型性状的GCA,SCA效应及其变异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株型性状的GCA,SCA与其性状表现型值(X)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GCA与SCA无相关;部分株型性状的GCA和SCA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数株型性状与穗粒性状的GCA和SCA之间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前言在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中,我国及外国的生产实践都证明,大力提倡杂交种,尤其是自交系间的杂交种——双杂交种,乃是重要的增产关键。现阶段我国玉米杂交种,正在从品种间杂交种迅速地过渡到改用双杂交种的过程中。配制综合品种,是利用优良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种种子,或利用优良自交系的种子,来保持杂交优势到一定年限。它并不妨碍进一步推广双杂交种,  相似文献   
8.
玉米品种间特别是杂交种之间高产、稳产性的差异极大。为了探讨不同玉米杂交种在我省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的表现,四年来在我省玉米区域试验的基础上,我们选取前一、二位的优良杂交种,在全省十个地区35个县进行了大区示范对比试  相似文献   
9.
<正> 我省夏玉米过去播种偏晚,收获偏早,一般在玉米苞叶发黄时就开始收获。在推广麦垄套种后,播种时间提早半个多月,成熟期也相应提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沿用老习惯在玉米苞叶发黄时收获,就会影响玉米的产量,浪费光、热资源。因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两年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和不同收获期对产量影响的试验,以及玉米成熟的定量指标观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