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利用FNL(NCEP/NCAR)1°×1°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通过4个时次跟踪分析了2013年4月27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揭示了冰雹形成、发展、成熟、消散和大气物理量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形成前3~8h,高、低空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垂直切变,构成了叠加在基本气流上的次级环流,为不稳定能量的暴发提供了很强的外部抬升力;大气中低层出现较强的水汽短时强辐合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位于700hPa附近,水汽通量值达-2.5×10-6g/(cm2· hPa·s);假相当位温及温度垂直剖面图上随高度增加均存在递减锋区,说明大气层斜压不稳定增强,为冰雹发生区提供大量不稳定能量;-20℃层高度与0℃层间厚度适宜,有利于生成大雹;大气中高层先结束水汽辐合输送转为水汽辐散,冰雹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2.
<正> 该技术很简单,主要是改变现有收集雨水的蓄水方法。在需用水的高处修建小口洒瓶状蓄水池,如灌地按每亩20立方米左右修建小口蓄水池,灌田按每亩100立方米左右修建小口蓄水池等。在山上的最高层修建小口蓄水池灌第二层;在第二层修建小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