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试管苗的保存和壮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为材料,研究多效唑在试管苗继代和移栽中的应用.试验发现多效唑能明显抑制油菜试管苗的株高.经0.325mg/l多效唑处理的试管苗壮苗作用最明显,后期移栽方便,成活率提高.在添加多效唑的斜面培养基中多次添加液体培养基可免除继代工作,并且将试管苗保存时间延长到144d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2份白菜型油菜为对照,用SRAP标记研究了57份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育种资源的遗传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682处,可将59份材料分为3类:两份白菜型油菜聚为一类;甘蓝型油菜除选系Y58单独聚为一类外,其他所有选系归为另一类,显示黄籽高油育种资源遗传基础较窄。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38处,又可将57份甘蓝型油菜分为6个亚类,其中53份材料归为两个大的亚类,系谱或亲缘关系较近的材料一般聚在同一亚类,且按系谱关系比地理来源划分明显,提示地理来源配制强优势黄籽高油杂交组合可靠性可能不如按系谱来源。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上位基因Rf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系因不育性稳定、不育基因易转育、恢复谱广、无胞质负效应、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s1ms2ms2)表现不育,但隐性纯合rf(rfrf)对ms1ms1ms2ms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又使其表现可育(临保系,ms1ms1ms2ms2rfrf).本研究利用BSA群分法,通过AFLP分子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的筛选,利用Rf基因的BC1分离群体( ms1ms1ms2ms2Rfrf+ms1ms1ms2ms2rfrf)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个与Rf基因均共分离的标记,这些标记在该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BC1群体中均与Rf基因紧密连锁.标记测序序列BLASTn结果表明,其位于大白菜A7染色体Scaffold000017(3.3 Mb)上.根据该Scaffold序列信息,开发了一系列SSR引物,多态性SSR引物在Rf基因的一个BC1群体中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将该基因限定在245kb的一个范围内.其中SSR标记A7-10、A7-24与Rf基因共分离,A7-24为共显性标记.  相似文献   
4.
单倍体诱导创建二倍体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2种类型。(1)对植物中雄性或者雌性生殖器官进行培养获得具有单套染色体组的组织,经过天然或者加倍剂处理获得二倍体;(2)对CENH3基因进行修饰获得单倍体诱导系,利用单倍体诱导系与不同材料杂交获得后者的单倍体,进而加倍成二倍体。在油菜中应用最广泛的单倍体诱导创建二倍体植株的技术是小孢子培养方法,其过程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小孢子胚发生能力、小孢子天然加倍和加倍剂处理后的加倍效率、从胚再生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经过多年研究,在油菜中建立的小孢子诱导创建二倍体的技术为油菜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小孢子和小孢子培养得到的胚均能用于创造突变体及遗传转化试验。通过遗传学方法定位了决定油菜小孢子胚发生、天然加倍以及胚状体直接成苗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可在不同群体中验证候选基因。深入挖掘调控小孢子胚发生和再生成苗的分子机制,分析胚性细胞发育的转变、起始细胞的分化以及胚形态发生的基因调控网络,进而为理解油菜单倍体诱导以及二倍体发生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随着植物单倍体诱导发生的分子机制被逐步揭示,在油菜中对与拟南芥染色体减数分裂相关的同源基因进行修饰能够获得单倍体诱导系,将其与待改良的父母本进行杂交可快速获得具有不同亲本背景的单倍体,经过加倍剂处理可快速获得纯系,单倍体诱导技术能够用于反向育种研究以及品种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5.
研究多分枝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系YF368-2栽培密度对产量、分枝数影响的规律,以期获得该油菜的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8 820~79 410株/hm~2范围内,一次有效分枝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依次降低,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在中上等肥力稻茬田,采用8月底9月初育苗,四叶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对水50 kg),10月上旬移栽,移栽密度以48 030株/hm~2左右为宜,产量可达4 350 kg/hm~2,能够达到或超过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的产量水平,且具有省种、省工、省时、高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正> 江苏省启东市位于黄海之滨,长江入海口北支北岸.境内的吕四渔港中外驰名,港外吕四渔场水域面积达1.1万多平方海里,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1986年以来,启东市海水产品年捕捞量5万多吨,占江苏省海水产品产量的20%以上,现已成了启东经济的一大支柱.但近年来海况多变,近海资源急剧衰退.启东市积极调整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最近,我们对全市调整海洋捕捞作业结构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核优4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Y204A作母本,与自交系049003组配育成的高油抗逆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2009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1.42 kg,较对照皖油14增产7.0%。全生育期平均230.1 d,比皖油14号早0.4 d。株高平均171.6 cm,有效分枝部位适中,平均43.6 cm,结角密,平均1.25个/cm,主花序长平均69.5 cm,有效分枝较多,一次分枝平均9.7个,二次分枝平均6.9个,全株有效角果数多,平均482个,平均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 g,种皮褐黑色。省区试平均芥酸含量为0.45%,硫甙含量为20.38μmol/g饼,含油量为43.75%。抗病性、抗寒性强,明显优于对照;抗倒性中等。该品种地区适应性广,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83~2012年安徽省审定的70份油菜品种的品质和主要经济性状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育成年代与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单株角果数及产量间具有极显著线性回归关系,与株高、千粒重、硫普和芥酸具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过30年的品种改良,产量、单株角果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了81.22%、97.56%、11.90%、10.08%、10.03%和29.42%。而品种育成年代与每果粒数和含油量无显著线性关系,表明这些年育成品种在每角粒数与含油量方面未有明显改良。6个经济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株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产量均表现极显著正偏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26和0.5190,千粒重和生育期表现显著正偏相关(0.2588)。数据分析暗示品种进一步改良有可能通过提高每果粒数和(或)含油量实现。  相似文献   
9.
对95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性状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多样性丰富,存在广泛变异,14个性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异系数在6.66%~111.88%;对14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的有株高与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全株角果数与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有效分枝数与主花序长度,硫苷含量与芥酸含量,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与芥酸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38、0.52、0.50、-0.30、0.80、-0.63、0.33,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73、0.46、0.47、-0.56、0.85、-0.57、0.58;主花序长度和有效分枝高度相关系数不显著,但偏相关系数极显著(-0.73)。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基因(Ms1)精细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已经广泛用于杂交种子生产,其不育性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s1ms2ms2)表现不育,但隐性纯合rf(rfrf)对ms1ms1ms2ms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