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模式已实现由专业场向原蚕区的全面转变.截止到2016年,我站已在淳安、建德、富阳3个县区8个蚕桑重点村建立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原种繁育基地,并通过就地制种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与专业场生产相比,由于原蚕区点多、面广,特别是实行就地制种后,微粒子病的防控难度加大.自2009年以来,我省微粒子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无论是无毒率还是合格率都处于历史低位.我站在2011~2012年也因微粒子病爆发出现大面积淘汰蚕种的质量问题.为此,加大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控工作已成为当前蚕种生产单位和每一位蚕桑技术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正因为有大面积淘汰蚕种的惨痛教训,使我站痛下决心,从狠抓技术员思想观念入手,大力推进原蚕区蚕种繁育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2年秋期至今的5年中,我站繁育的蚕种不仅合格率均达到了100%,无毒率也均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来微粒子病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浙江省近五年来带毒蚕种从17%上升到37%,超标淘汰蚕种从1%上升到4%。杭州蚕种场生产的蚕种质量也不容乐观,给蚕种场带来了巨大损失。全面审视当前"微防"工作存在的问题,纵然原因颇多,情况复杂,但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建立"微防"措施,并落实执行,才能确保蚕种质量安全。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以"微防"为中心的工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平8雄蚕多次交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雄蚕杂种生产成本是专养雄蚕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雄蚕品种平8雄蛾多次交配试验,认为交配4次不会影响蚕种质量,即使交配5次仍有实用价值,提出了在雄蛾多次交配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kg茧制种量和原蚕克蚁单产是衡量蚕种生产效益重要指标,而死笼颗数是衡量品种之间体质强健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文对kg茧张数、克蚁单产、死笼颗数等指标,用均值比较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秋华×平30与菁松、皓月之间繁育成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场原蚕区饲养蚁量占总蚁量的70%左右,原蚕区蚕种质量的好坏,对全场蚕种生产和经济效益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毒积累日趋严重。因此,原蚕区历来是我场微粒子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虽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但其效果仍不甚明显。2001年,我们在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试行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我场原蚕区应用效果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防微效果显著2001年…  相似文献   
6.
家蚕饲料效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的饲料效率与养蚕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许多学者从蚕的遗传学、蚕品种、性别、叶质和饲育条件等方面研究了与饲料效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添食生理活性物质、改善饲育条件、培育新品种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方法来提高家蚕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7.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它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生存和繁殖完全依赖于人类。家蚕作为蚕业的基础,对蚕丝绸行业的农民和工人来说意味着经济来源甚至生存基础。从19世纪开始,家蚕成为微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科学研究的目标,使得人类对生物学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家蚕基因组计划启动实施,之后随着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精细图和遗传变异图先后完成,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及相关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这里我们将概述家蚕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从而推动家蚕作为昆虫研究模式的发展,促进鳞翅目昆虫等生物基因组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以近几年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经验及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野生动物救护技术标准、救护人员技术水平、公众救护常识、救护机构之间的交流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救护交流合作、建立技术标准、加强技术培训、拓展救护平台功能、建立救护数据库等对策建议,为今后的救护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东扩,杭州蚕种场由专业场向原蚕区转移。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原积累日趋严重。蚕种场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2010年后各原蚕点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杭州蚕种场原蚕区应用效果分析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培育和种植耐盐胁迫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对盐渍化土地的开发利用。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已被证实与作物的耐盐性有关。将克隆的桑树Ma NHX1基因和拟南芥焦磷酸酶基因AVP1分别转入拟南芥植株,筛选获得转基因株系MN和AV,并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后筛选获得共表达2个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MNV,用于探究Ma NHX1和AVP1共表达增强植株耐盐性的机制,确证Ma NHX1基因在盐胁迫适应性调节中的功能。在200 mmol/L Na Cl胁迫条件下,共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MNV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高出20.69%,含水率高出5.89%,脯氨酸含量高出28.42%,而丙二醛含量的增幅下降7.73%。研究结果表明:超表达耐盐性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可以通过维持细胞膜稳定性、降低膜损伤和透性伤害等机制应对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