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害虫,在美洲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几年该害虫迅速蔓延至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并于2018年12月下旬在中国云南省被发现,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和Bt作物是目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已经形成了具有高抗药性和Bt抗性的种群。本文介绍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现状,从抗性相关因子的表达调控和靶标位点变异2个方面论述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机制,总结了目前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的治理策略,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该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在美洲,该虫的寄主类型、迁飞行为以及抗药性等方面因群体分化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2个分子标记对中国13省(市、自治区)131个县市的318份样品进行群体遗传特征比较,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96%以上为水稻型,玉米型比例不到4%,且中国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基于核基因组Tpi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单倍型特点均表现为玉米型。分析认为,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群体很可能来自一个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杂交群体的后代,在长期的演化扩散过程中,玉米型的核基因组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玉米型。厘清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具体的遗传特征属性,对于风险评估、精准监测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且呈现蔓延之势。对入侵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是早期预警和监测预防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手段,对采自云南5个县(市)的83份样品进行鉴定,通过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Ⅰ)和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两个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能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并且能够对其近源种甜菜夜蛾等进行鉴定。基于Tpi基因序列的特异单倍型位点比较分析,确认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快速识别提供了方法支持,同时为进一步的虫源地解析和遗传溯源积累了宝贵的前期数据。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对玉米、高粱、水稻、甘蔗等多种主要禾本科作物的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转基因抗虫玉米作为防治农业害虫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转基因抗虫玉米在国外的大规模应用,靶标害虫的抗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有研究报道草地贪夜蛾对其的田间敏感性降低.重点分析并描述转基因抗虫玉...  相似文献   
5.
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解析华北地区棉铃虫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我国华北地区棉铃虫种群间遗传分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测定华北地区河北省廊坊市、河南省新乡市和山东省烟台市27份棉铃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并分析这3个市棉铃虫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棉铃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345~15 375 bp,长度变异主要由基因间隔区的A+T富集区造成,所有样品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在长度上均无差异,总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遗传分化指数为0.025,基因流水平很高,为19.46。27份样品被聚为亚型I和亚型II两个遗传分支,但未形成明显的地理结构,其中亚型II比例较低,仅包含河北省和山东省的4份样品。表明我国华北地区棉铃虫种群存在线粒体亚型分化,不同区域种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没有形成谱系遗传结构,推测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存在高迁飞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