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山东某地区以瘫痪为主要特征的雏鸭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分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与OenBank上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均高于98%,最高可达99.7%;病毒的ELD50为10^-3.17/0.2mL,接种9日龄鸭胚,68h左右鸭胚死亡,胚体出血,肝脏肿大出血,尿囊膜增厚;病毒对胰蛋白酶、酸、氯仿和热敏感,0.5%的胰蛋白酶、pH〈5和4.8%的氯仿条件下可将其灭活,56℃水浴20min或60℃水浴15min可将其灭活,37℃处理24h毒力由10^-3.17/0.2mL下降至10^-1.8/0.2mL;Mg2+不能提高病毒在50℃60min的稳定性;病毒未经酸碱处理不具有凝集鸡、鸭、鸽等红细胞的特性。接种7日龄雏鸭,48h后陆续发病,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剖检变化为雏鸭脑水肿,脑部毛细血管充血、肝脏出血、腺胃出血、肺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导致山东某鹅场种鹅发病的病原.从病死鹅肝脏、心脏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鉴定、PCR和致病性试验等进行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2×109 CFU/mL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接种11日龄健康雏鸭后,该分离菌株对11日龄健康雏鸭的LD50为10-4.5 CFU/mL.死亡雏鸭的剖检病变与病死鹅类似,并分离出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十二指肠绒毛断裂、脱落、肝细胞脂肪变性、心肌纤维断裂为特征.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氧氟沙星等较敏感.山东某鹅场中发病病原经分离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4.
30只10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静脉接种分离的鸭源呼肠孤病毒(DRV)SDWF株,每只0.2mL(ELD50=10-2.36/0.2mL),对照组每只静脉接种0.2mL生理盐水。于感染后3、6、9、12、15d每组随机抽取3只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8+比值变化,并测定血清中IL-6及INF-γ含量以及免疫器官指数,同时观察试验组鸭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攻毒后3d,试验组雏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体质量下降。剖检变化表现为脾脏出血、肿大、坏死,肝脏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脾脏、法氏囊淋巴细胞流失严重,网状纤维显现;脾脏坏死,形成肉芽肿,血管动脉管壁疏松、增厚。攻毒后3d,外周血CD4+/CD8+比值升高,随后于攻毒后6、9d开始迅速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虽有所回升,但是CD4+/CD8+比值仍然低于对照组;血清中IL-6及IFN-γ含量变化规律与外周血CD4+/CD8+比值变化规律相似,在攻毒后9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胸腺、法氏囊指数均在攻毒后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脾脏指数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脾脏、法氏囊是雏鸭感染DRV的主要靶器官,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T细胞数量减少,IL-6、IFN-γ分泌量降低,从而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5.
鸭源新城疫病毒(NDV)SDFC株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点眼滴鼻3种途径人工感染15日龄健康雏鹅,观察试验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主要剖检变化,并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同时对病毒在组织中的抗原分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鹅感染鸭源NDV后发病率达100%,静脉注射组死亡率为80%,肌肉注射组死亡率为40%,点眼滴鼻组死亡率为26.7%。病鹅表现下痢、流泪,部分出现瘫痪、扭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变化表现为胰腺、脾脏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胸腺、法氏囊萎缩,心包积液,肠道、肝脏、肺脏、肾脏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器官内淋巴细胞坏死、崩解,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广泛性出血、变性;抗原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病鹅体内多个组织器官中分布。试验结果表明,鸭源NDV对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地区某发病鸭场周围的麻雀体内分离到1株坦布苏病毒,命名为SDS株,并对分离毒株进行毒力测定。应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测序,将获得的SDS株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已在Gen Bank发表的24株坦布苏病毒和6株其他黄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株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全长为10 990 nt,包含94 nt的5'端非编码区、618 nt的3'端非编码区和一个开放阅读框(3 425个氨基酸),编码11种病毒蛋白;与Gen Bank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4%,其中与鸭源WFZ株(KC99054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5%,与鹅源坦布苏病毒(duck eggdrop syndrome virus strain goose,JQ920424.1)和鸡源坦布苏病毒(CJD50,JF92669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为98.9%。用Net NGlyc 1.0 Server在线软件对病毒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SDS株病毒多聚蛋白中共有13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5个不同病毒蛋白中。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本试验利用1株鸭源H9N2亚型AIV分别通过静脉注射和鼻内接种途径感染2周龄健康樱桃谷肉鸭,观察感染鸭的症状、排毒规律及组织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变化规律,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脾脏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测定血清HI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攻毒后,静脉注射组鸭出现体质量增长显著缓慢、呼吸道症状以及全身性感染,而鼻内接种组鸭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发生局部感染;两攻毒组鸭泄殖腔较气管排毒量高且排毒时间长;外周血CD8^+T细胞显著升高,并且脾脏IFNA、IFNB、IFNG和IL2表达水平上调,IL1B和IL6表达水平仅在静脉注射组上调;血清HI抗体水平低且维持时间短。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H9N2亚型AIV对樱桃谷肉鸭致病力较弱,仅静脉接种组引起鸭体质量增长缓慢及呼吸系统出血、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