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2.
通过水稻机械化生产高产栽培肥料配比与不同机插行距对晚稻产量影响试验,探索最佳施肥水平和机插行距,为丘陵地区高产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试验表明:在南方丘陵地区高产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中,中肥和26.4cm行距是较适宜施肥水平和机插行距;同时晚稻丰源优299是机械化栽插的较适宜的晚稻品种,可以在泰和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完善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进行了双季晚稻旱育保姆塑盘育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加壮秧剂育秧秧苗素质和经济性状均优于其他育秧,旱育保姆加壮秧剂育秧的产量为522.2 kg/亩,旱育保姆的产量为513.3 kg/亩,壮秧剂育秧的产量为500.5 kg/亩,习惯育秧的产量为492.6 kg/亩,旱育保姆加壮秧剂育秧比习惯育秧增收29.6 kg/亩,增幅6.0%.因此,应用旱育保姆加壮秧剂育秧,能有效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在泰和县双季稻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暴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泰和县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农业生产物质基础的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施肥是作物高产栽培的一项基本措施[2].水稻机械化栽插是一种新型节约化稻作生产技术,是水稻生产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重点[3].目前水稻插秧机行距规格为30 cm,农民普遍认为栽插行距偏宽,存在质疑.按照农业部行业计划"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要求,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和江西省农业工程研究所的具体指导下,江西省泰和县农业局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早稻机械化生产高产栽培肥料配比与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探索在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最佳施肥水平和机插行距,为丘陵地区高产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2012年泰和县晚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泰和县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加快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探索水稻新品种在泰和县的丰产性、适应性、生育期、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的表现,特进行了晚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参试的22个品种,荣优华占、泰优淦3号、五优308、荣优15、欣荣优2498、湘菲优8118、丰优9号、佳优617、天丰优101、荣优7号、湘丰优9号等十几个品种产量高、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能力强,可以在泰和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8.
丘陵山地晚稻机械化生产不同行距营养基质育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从而提高机械栽插水稻的产量,根据农业部行业计划“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要求,于2012年在螺溪镇进行了不同机插行距营养基质育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寸(26.4 cm)行距营养基质育秧秧苗综合素质和经济性状均优于常规育秧,增产效果明显,因此,丘陵山地机插晚稻8寸(26.4 cm)行距营养基质育秧能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早插、早生快发,实现晚稻增产增收的目的,并适合在泰和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丘陵山区机插早稻营养基质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从而提高机械栽插水稻的产量,于2012年在丘陵山区进行了营养基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基质育秧秧苗素质和经济性状均优于常规育秧,营养基质育秧的产量为447.69kg/667m2,比常规育秧增收28.34kg/667m2,增幅6.76%。因此丘陵山区机插早稻能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早播、早插、早生、早发,实现早稻增产增效的目的,并适合在泰和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百合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土壤选择、精细整地、施基肥、土壤消毒、种球培育、田间管理、采收与留种、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