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8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锌营养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小麦锌营养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并展望了小麦锌营养效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节水栽培并减少氮肥用量是实现豫北冬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必然选择,探明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和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0和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河南浚县钜桥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主区设置2个灌溉水平[拔节水(W1)和拔节水+开花水(W2)],副区设置5个氮肥水平[330 kg hm~(–2) (N4,豫北地区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270 kg hm~(–2) (N3)、210 kg hm~(–2) (N2)、120 kg hm~(–2) (N1)、0 kg hm~(–2) (N0)],测定了籽粒产量和植株各层次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减量施氮与N4相比,各营养器官向籽粒运转的干物质量均有增加,其中,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量增加了323.2%,增幅远高于茎节的24.5%和叶片的4.6%,且穗轴+颖壳的干物质运转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增幅也远高于茎节和叶片。减量施氮处理的叶片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倒三叶和倒四叶,分别增加28.7%和201.1%,而茎节干物质运转量的增加主要源于除穗位节外的其他茎节,分别增加21.7%(倒二节)、71.8%(倒三节)、44.5%(倒四节)和31.1%(余节)。与W2相比, W1干物质运转量无显著差异,但干物质运转率略高(24.6%vs. 23.8%),对籽粒贡献率较高(35.1%vs. 30.0%),籽粒产量降低11.2%,水分供应量减少750 m3 hm~(–2)。可见,减量施氮促进了营养器官,尤其是穗轴+颖壳和下层器官(倒三叶、倒四叶、倒三节、倒四节和余节)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提高了对籽粒贡献率,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Pb2 胁迫对小麦幼苗呼吸作用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Pb2 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的呼吸速率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对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同工酶的电泳分析表明,Pb2 对小麦幼苗叶片和根中COD、MDH、IDH同工酶的表达在整体上均呈现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效应;同时,Pb2 胁迫诱导了根中新的MDH、IDH同工酶带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晚播对豫北冬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冬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设置4个播期,同时对应不同播量,研究了晚播对豫北地区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期,至生长发育后期,播期对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减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晚播加大播...  相似文献   
5.
Fe2+对小麦籽粒萌发及幼苗铁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供铁(Fe2 )水平对济麦20和长5864两个小麦品种籽粒萌发、幼苗生长及铁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并对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铁浓度增加,小麦籽粒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的芽长、根长、芽重、根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铁对小麦根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芽的抑制;小麦幼苗芽和根中铁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多;而芽中的铁积累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根中的铁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品种间积累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麦籽粒灌浆期铁、锌、锰、铜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籽粒灌浆期Fe、Zn、Mn、Cu四种微量矿质营养元素的积累规律,以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长5864、郑麦366、济麦20、新麦18为试验材料,选取同一天抽穗及开花的植株进行标记,于花后10~35 d每5 d取各品种籽粒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籽粒中Fe、Zn、Mn、Cu的含量,分析其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四种矿质元素在小麦籽粒中的含量和积累量均表现为Fe>Zn>Mn>Cu.随籽粒灌浆的进行,各元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Fe、Zn含量在花后10~30 d下降,其中花后10~20 d下降迅速,花后20~30 d下降平缓,花后30~35 d含量有所增加;籽粒Mn含量在花后10~35 d持续下降,其中花后10~25 d下降迅速,花后25~35 d下降缓慢;籽粒Cu含量在花后10~20 d下降迅速,花后20~30 d稳中略升,花后30~35 d含量下降.灌浆期籽粒各元素的积累量呈递增趋势,其日积累量在灌浆初期较高.籽粒Fe日积累量最高值出现在花后30~35 d,Zn、Mn、Cu日积累量最高值出现在花后10~15 d.在供试的四个品种中,长5864和郑麦366籽粒Fe、Cu的积累量较高,新麦18籽粒Mn、Zn的积累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乏的元素.研究综述了硒的形态及植物对硒的吸收及代谢、小麦体内硒的生理功能、小麦对硒的吸收和积累、硒对小麦的毒害及其拮抗重金属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展望了富硒小麦生产的发展广阔应用前景和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氮肥对小麦不同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2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氮肥对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Zn、Fe、Mn、Cu的含量和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氮肥施用提高了籽粒Zn、Cu的含量和积累量,抑制了Mn的含量.氮肥与品种的互作对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除Fe之外,籽粒Zn、Mn、Cu含量和积累量均以氮肥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品种因素和品种与氮肥二者的互作.用K-means聚类分析,将参试样品按照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聚为3类,施氮处理下,多数品种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而不施氮处理下,多数品种的微量元素含量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籽粒微量元素的含量对氮肥的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麦籽粒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人们的饮食健康。本研究以来自河南省5个地区的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籽粒中Zn、Fe、Mn、Cu含量,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分别为38.39±12.57μg·g-1、79.13±49.45μg·g-1、35.24±11.72μg·g-1和4.84±0.78μg·g-1,籽粒F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Cu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对于籽粒Zn、Mn、Cu含量,环境因素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对于籽粒Fe含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是主要的。依照Eberhart-Russell模型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品种稳定性,结果表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相对稳定的品种,其含量通常较低;在参试17个品种中,"濮99084"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环境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遗传正相关,与千粒重呈遗传负相关,与产量呈表型正相关,表明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水分运筹对豫北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豫北地区冬小麦合理的水分运筹模式,以‘周麦18’为供试材料,设置了全生育期不浇水(CK)、越冬水(W1)、越冬水+拔节水(W2)和拔节水(W3)4种水分运筹方式,研究了水分运筹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3处理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较高,蒸腾作用和胞间CO2浓度较低。从产量因素来看,W3处理下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均较高,最终产量(10183.4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因此,在豫北地区,足墒播种的基础上,小麦生育期灌拔节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