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A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表达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A(ompA),参照其已知的全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目的片段约1 200 bp,然后克隆入pET-28a(+)载体中,经测序比较,与标准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9.8%;同时经诱导表达后,SDS-PAGE结果显示,ompA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RA1,RA2,RA 10,RA11型全菌兔血清呈阳性,而阴性兔血清不反应。说明表达蛋白具有高度免疫反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鸭疫里默氏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与Ⅰ型整合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浙江省某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中分离到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的基础上,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Ⅰ型整合子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Ⅰ型整合酶、Ⅰ型整合子3'CS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存在着与其他细菌同源性极高的Ⅰ型整合子结构,推测认为与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默菌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疫里默菌病是危害养鸭业的重大疾病之一,在临床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实验室诊断必不可少。目前已报道的鸭疫里默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细菌的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间接ELISA、PCR、间接免疫酶组化法等7种,文章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海洋源性微生物对细菌性疾病潜在的防控作用,对海水中分离得到的纯化菌株Q165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并检测Q165的群体感应淬灭活性和常见病原菌抑菌谱。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菌株Q165与运动特里顿杆菌(Tritonibacter mobilis)DSM 23403T相似性为99.47%,与斯氏特里顿杆菌(T.scottomollicae)LMG 24367T相似性为98.95%,与大西洋鲁杰氏菌(Ruegeria atlantica)CECT 4292T相似性为97.2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Q165与运动特里顿杆菌聚为一簇,亲缘关系近,鉴定为运动特里顿杆菌。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检测结果表明,Q165对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 AHLs)信号分子具有降解活性,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得,Q165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鳗弧菌的生长。为菌株Q165及其活性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主要侵害2-7周龄雏鸭,是引起鸭疫里默杆菌病的一种病原,该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病病死率最高可达80%,高峰时病死率可达到90%-100%,给养鸭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养鸭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1]。对该病的防治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临床上盲目用药、滥用药等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浙江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某养鸭场类似于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死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9日龄非免疫鸭胚接种传4代后,能致鸭胚100%死亡,毒力稳定;测得的半胚致死量(ELD50)为10-6.4;人工发病试验能致1~3日龄非免疫雏鸭66.7%死亡,其病变与自然发病相同;经中和试验证实,该病毒鉴定为非经典Ⅰ型雏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浙江省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中分离到2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其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性、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其中4株为Ⅰ型、14株为Ⅱ型,1株X型,3株XI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氯霉素比较敏感,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青霉素、新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室从水产养殖池防污附钢片的微生物黏膜中分离到一株菌DL3,为了明确该菌株的活性及作为有益菌进行应用的可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做了初步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平板法分别测定了菌株的抑菌活性和群体感应淬灭活性。基于菌株DL3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解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eptidolytica)NBRC 101021T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为99.64%;抑菌试验显示,该菌株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链球菌(Streptococcus)、志贺氏杆菌(Shigella)、河弧菌(V.fluvialis)、东方弧菌(V.orientalis)、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产乳热和亚临床低血钙的发病机理,强调调整奶牛产犊前后钙磷代谢是降低代谢紊乱的关键环节.在几种传统的解决方案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阴离子盐在预防产乳热方面的作用和在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养鸭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着我国养鸭业.在该病的诊断上,依据其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和病毒定型必须依赖进一步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此文根据多年来有关学者对该病的研究,概述了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优劣.并认为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是该病诊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