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探明牧草轮作对烤烟地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改良效应,以贵州省晴隆县烤烟基地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试验方法,以单作烤烟为对照,连续3年研究15种不同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品种与烤烟轮作对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5个牧草品种轮作后都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以轮作豆科牧草中的紫花苜蓿与紫云英、禾本科牧草中的多花黑麦草品种的增量较大,增量均在40 g/kg以上;轮作牧草后全氮含量的增量在0.05~0.65 g/kg之间,而且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轮作前相比,15个牧草品种轮作后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量在不同牧草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经过3年烤烟—牧草的连续轮作,植烟地土壤平均容重从1.40 g/cm~3降到了1.03 g/cm~3,平均孔隙度从38.46%增加到了44.62%,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容重和孔隙度均不断朝着良性方向递变,不同牧草品种之间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改变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贵州西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喀斯特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盘州市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及林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差异显著,林地土壤的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农田土壤的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4.01%~48.38%,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土壤pH为4.59~5.53,以农田最小;林地、人工草地及弃耕地的阳离子交换量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有机质含量为28.40~76.27 g/kg,其中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次之,弃耕地和农田较小;农田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0.9;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有效性指数为6.50~14.65。土壤质量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弃耕地农田,土壤有效性综合指数林地为农田的1.68倍。【结论】林地和草地的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和弃耕地,为区域土壤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省黔中、黔东北、黔南、黔西南、黔北地区野生白三叶草根瘤菌的资源调查,共采集到根瘤样品73份。采集的根瘤绝大部分着生在侧根和须根上,少数着生于主根;根瘤形状多以掌状、柱状和球形为主,并有少量的扇形和花瓣形,更有个别的呈花朵形;根瘤颜色多以白-粉-绿3色相间排列和粉-绿2色相间排列为主,兼有其他颜色的相间排列;根瘤大小(直径)平均在0.5~3.0mm,说明白三叶草根瘤的形态特征具有丰富多态性,而且与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采集到的73份根瘤样品进行根瘤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革兰氏染色鉴定,获得107份保存菌株。16S r DNA序列比对及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的全部根瘤菌株中,共鉴定出6个属20个种,其中Rhizobium的分布频率高达81.31%,是所调查地区的绝对优势属;另外5个属的分布频率分别为Burkholderiales 5.61%、Agrobacterium 5.61%、Pseudomonas 4.67%、Herbaspirillum 1.87%和Sinorhizobium 0.93%。在优势属Rhizobium中,R.leguminosarum的出现频率最高(38.32%),其次是R.anhuiense(24.30%)和R.laguerreae(9.34%),而在6个属的其余种类中,出现频率都只在0.93%~4.67%。本调查结果为根瘤菌在区域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山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耕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Cd、Cr、Pb、Ni、Hg、As)的含量、分布特征等的影响,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中,Cd和Pb均呈表层富集,Cr、Ni、Hg在林地、天然草地、耕地中层富集,As呈均匀分布;在各土层不同利用方式中,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无明显规律;Cd与Pb,Pb和As来源相同,pH与N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b、A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阳离子交换量CEC与Cd、Pb、A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i、H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r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的评价结果综合表明,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6种土壤重金属元素均主要来源成土母质,除了Cd外,其它5种元素均未对土壤造成污染;人工草地和弃耕地为中度污染,林地、耕地、天然草地为轻度污染,主要是由喀斯特山区特殊的地质环境造成的Cd的背景值高引起的污染;5种土地利用方式均为轻度生态危害。土壤Cd污染需要引起注意,研究区土壤偏酸性,可考虑植物修复将重金属移除土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