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分别采用L9(34)和L16(45)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观赏羽扇豆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和玻璃化控制的最佳组合,探讨吸附剂(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抗氧化剂(维生素C、柠檬酸)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1%升汞是影响外植体消毒的主要因素,0.1%高锰酸钾次之;采用0.1%高锰酸钾、70%乙醇和0.1%升汞依次消毒30 min、40 s和9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最低为14.8%。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2.0 g/L,培养周期控制在25 d之内,平均褐化率可控制在5.3%,效果最理想;培养基中添加柠檬酸5.0 g/L也能有效控制褐化(8.5%),但整体效果不如活性炭。与正常苗相比,玻璃化苗组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干物质积累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温度是影响玻璃化的关键因素,培养基中添加蔗糖30 g/L和琼脂6 g/L,在20℃培养条件下,光照14 h,玻璃化率最低为3.1%。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 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 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运营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研究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性强、周期长、风险大、转化率低等自身特点;结合实例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3个运营体系、3个评价体系和4种运营模式,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4种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余干"辣椒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了6种光质,红光、蓝光、红光∶蓝光=4∶1、红光∶蓝光=8∶1、红光∶蓝光∶绿光=4∶1∶1和红光∶蓝光∶紫外光(UVB)=20∶5∶1,测定分析了辣椒在生殖期的形态建成、结果情况和果实品质变化,研究LED光质对辣椒生殖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下"余干"辣椒株高最高,显著高于各复合光处理;蓝光处理下分枝数最多为4.11,开花时间最晚为44d,挂果数量最低为8.25个,果长/果宽最高为2.71,且与其它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各复合光处理间植株生长和结果表现无显著性差异。红光∶蓝光∶UV-B=20∶5∶1处理下,维生素C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红光及各复合光处理,蓝光处理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红光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蓝光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