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废弃采石场植被快速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石对植被破坏是毁灭性的,废弃采石场没有植被保护,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通过人工快速恢复植被是最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通过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整地方式和不同的植物组合形式试验,对比植物的成活率、盖度、年生长量和植株冠幅,确定出客土种植草木犀和苜蓿和客土30 cm栽植乔木能有效提高乔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GPS在SPOT遥感影像空间配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GPS定位的精度,通过计算黑河区域地面已知三角控制点的WGS-84空间直角坐标与BJ-54空间直角坐标间的差值来解算出GPS用户设置坐标中三个转换参数,并采用GPS实测的高程和控制点实际高程分别进行坐标变换,经对比分析确定最终的GPS校正参数,从而保证了SPOT遥感图像处理、地面解译及研究应用的空间配准精度。  相似文献   
3.
以大兴安岭古莲河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养分及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各造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增加,沙棘、落叶松和樟子松造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对照地的1.61,1.37,1.15倍;并且各造林地重金属元素含量也均有所下降,沙棘、落叶松和樟子松造林地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别为对照地的0.95,0.86,0.97倍,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24,1.29和1.28,与未造林排土场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1.50相比明显降低,但都属于轻度污染.试验说明植树造林不但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还能吸收、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从而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4.
工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调查、试验,将鸡西地区各种工矿区废弃地划分为7种立地类型,并针对不同立地类型分别进行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自然植被恢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立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等都较低,速N、速P含量较少,速K含量相对多些,植被数量、种类也较少,但矸石山随着废弃年龄的增大,其上的植被数量、种类逐渐增加。同时还对不同立地类型提出恢复方案,进行了植被恢复试验。植被恢复试验的当年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采金迹地自然恢复植被对土壤锰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BCR连续提取法,以大兴安岭漠河县胭脂沟典型采金迹地4种自然植被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对土壤锰元素4种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薹草 玉蝉花群落、兴安柳 白桦群落、兴安落叶松群落和樟子松群落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锰平均含量占该群落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6.25%、36.63%、31.04%和43.39%;可还原态锰平均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0.71%、32.98%、36.80%和27.28%;可氧化态锰平均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07%、7.10%、8.30%和7.13%;残渣态锰平均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97%、23.28%、23.86%和22.20%。通过因子分析表明:大穗薹草 玉蝉花群落对锰难分解形态固持效果好,且对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锰含量积累较高;兴安柳 白桦群落对锰难分解形态固持效果差,且对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锰含量消耗较大;樟子松群落对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锰含量积累程度最高,且有利于锰难分解形态向着对植物有效的形态转化;兴安落叶松群落对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锰含量消耗最大,且对锰难分解形态活化程度低。此研究结果可为采金迹地人工恢复植被过程中筛选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废弃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从不同环境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和植被的群落学特征等方面对石墨尾矿废弃地植被的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性质随着废弃地废弃年限的增加有所改善,且人工种植沙棘对于改善当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有较好的作用.对于灌木和草本植物来说,随着废弃地废弃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其相似性系数逐渐减小,但在所有两个邻近的环境梯度间,其草本层间的相似性系数都处在较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