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利用山西省39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气象资料,结合地形特征,将山西省分为6个气候敏感区,采用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值来计算干燥度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IDW插值法生成山西省干燥度的分布图,并分析了近50 a山西省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 山西省多年平均干燥度指数为2.21,属于半干旱区;干燥度空间分布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南北差异显著。整体上山西省中北部地区较为干旱,干燥度指数为2.36,东部南部则较为湿润,干燥度指数为1.93;由于降水和蒸散都呈下降趋势,因此,近50 a山西省干燥度指数虽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仅为0.04·10a-1,干旱化趋势并不显著;(2) 近50 a来,除山西省北部地区干旱状况有所缓解外,其它地区干旱状况均呈增加趋势;(3) 干燥度季节性差异显著,冬春干燥异常,夏秋则较为湿润。总体而言,气候变暖虽未加剧山西省的干燥程度,但暖干化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玉米小麦需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物需水量是农田水分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山西省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山西省3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运用彭曼公式计算了近50年山西省玉米和小麦的需水量。结果表明:(1)近50年来玉米需水量和小麦需水量都存在以1982年为分界点的2个明显的变化过程,玉米需水量表现为先有微弱的上升趋势(1961—1982年; 4.8 mm/10 a)而后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1983—2010年;-1.0 mm/10 a),而小麦需水量在2个阶段均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20.7 mm/10 a和17.1 mm/10 a),但上升过程并不连续;后一阶段2种作物需水量平均值都有所降低,玉米需水量降幅大于小麦;(2)气候变暖对山西省不同地区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对高寒地区影响大于温暖地区;对干旱地区影响最大,半湿润地区次之,半干旱地区最小;(3)作物需水量的变化同作物产量显著相关,分析显示近30年玉米需水量和玉米单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需水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反映或预测作物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近50年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39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气象资料,结合地形特征,将山西省分为6个气候敏感区,采用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值来计算干燥度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IDW插值法生成山西省干燥度的分布图,并分析了近50 a山西省地表干燥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山西省多年平均干燥度指数为2.21,属于半干旱区;干燥度空间分布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南北差异显著。整体上山西省中北部地区较为干旱,干燥度指数为2.36,东部南部则较为湿润,干燥度指数为1.93;由于降水和蒸散都呈下降趋势,因此,近50 a山西省干燥度指数虽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仅为0.04·10a-1,干旱化趋势并不显著;(2)近50 a来,除山西省北部地区干旱状况有所缓解外,其它地区干旱状况均呈增加趋势;(3)干燥度季节性差异显著,冬春干燥异常,夏秋则较为湿润。总体而言,气候变暖虽未加剧山西省的干燥程度,但暖干化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规律,基于山西省1981—2012年60 min最大降雨量资料,利用极值分析、Gumbel分布函数拟合等方法,笔者分析研究了山西省60 min最大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50年、100年重现期估算等问题。结果表明:山西省最大降水概率分布为偏态铃形;极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地形关系密切;60 min最大雨量50、100年重现期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山西省东南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