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1.
为缩短“薯-稻-稻”三熟制作物早稻的生育期,促进“薯-稻-稻”茬口顺畅衔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本研究以不同经济作物替代早稻,分别在2016年惠东县和2017年白云区试点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休耕T0(空白对照,不种任何作物)、常规处理TCK(早稻)、T1(黄瓜)、T2(豆角)、T3(甜玉米),探究不同春播经济作物生育期、产量、种植效益和肥料效率及土壤酶活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黄瓜、豆角和甜玉米替代早稻均可明显增加经济效益和缩短生育期。其中,T3效果最优,与TCK相比,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了1.32~3.72 元·m-2,生育期缩短了37~43 d,收获指数提高了18.6%~20.1%;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强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综上,甜玉米等经济作物代替早稻形成的“经济作物-中晚稻-冬种马铃薯”三熟轮作模式可以使作物茬口衔接更加顺畅,提升三季作物的整体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优化广东乃至华南“薯-稻-稻”三熟区的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樟叶蜂在绵阳市区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玉嫦 《农业科技通讯》2014,(3):125-127,258
樟叶蜂是樟树主要的虫害之一,而樟树是园林建设中的一种重要观赏性树木。因此,关于樟树虫害的防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员的关注。在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对绵阳市区樟叶蜂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1年发生3代,幼虫分为1、2、3、4、5龄,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发生第一代,5月发生第二代,一二代幼虫发生危害严重,6、7月份发生少量第三代幼虫危害。樟叶蜂的发生规律严重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温度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大,对幼虫的食叶量影响不大;土壤疏松幼虫滞育少,而黏重板结、潮湿的滞育多;入土浅的幼虫当年化蛹羽化,深的仍为幼虫。可通过改变樟树生长环境、适时中耕除草、冬季翻耕消灭土中虫茧,化蛹时喷撒农药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3.
冬作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川芋13号、津引薯8号、福克76、克新18号、费乌瑞它(CK)S个参试品种的生长特性、产量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福克76综合性状最好;川芋13号出苗率最低,出苗时间最迟;克新18号块茎性状表现最差,可直接淘汰。  相似文献   
4.
惠东县2009年国家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了2009年国家冬作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8个参试品种中,比对照种费乌瑞它增产的初试品种有克新18号、泉云3号、川芋13号、福克76、津引薯8号,在惠东县种植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盆地宜栽的10 个甘蓝型杂交油菜为材料,对不同甘蓝型杂交油菜枝、荚、粒结构特点及其与产 量的关系作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院经济产量与枝、荚、粒均呈正相关;一次分枝重、二次分枝荚果数、二次分枝荚壳 重、二次分枝粒重、二次分枝数、二次分枝重、一次分枝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显著,其中二次分枝数、二次分枝重、一 次分枝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高产育种时,在兼顾其余4 个因素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同时,应着 重加强对这3 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播期的选择决定了冬种马铃薯收获的品质和产量,但各地在播期选择上随意性很强。大田试验设在广东省最大的冬种马铃薯基地-惠东县,设计从10~12月较大时间跨度的播期范围,研究不同播期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主要病害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中旬之前播种的马铃薯,单薯重较高,干物质积累较多;而11月下旬~12月上旬播种的马铃薯,产量较高,病害发生较少。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排序结果显示,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播种的各平行样品之间性状比较接近,可获得稳定的收获预期。在供试条件下,适当晚播可提高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