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为探明白僵菌是否能在自然环境对玉米螟有持续的防治效果,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对施用白僵菌封垛地区和未施用白僵菌封垛地区玉米螟死亡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因感染白僵菌致死的玉米螟在玉米螟死亡总数中占主导地位,且因白僵菌致死所产生的玉米螟僵虫数及僵虫率逐年上升,玉米螟天敌数量也逐年增加。调查结果表明:白僵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对玉米螟有持续的防治效果,且施用白僵菌封垛地区的防治效果高于未施用地区,防治效果提升4.2倍。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防治稻水象甲的高效生物农药,以球孢白僵菌WP(100亿/g)、WP(100亿/g)+苦参碱、苦参碱、绿僵菌乳粉剂(100亿/g)等4个处理对稻水象甲成虫进行室内生测试验,在施菌(药)24 h后开始观察稻水象甲成虫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WP(100亿/g)+苦参碱)处理组的LT50最小,为122.27 h,比单剂白僵菌及苦参碱分别缩短36.65%、41.28%;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9.47%,比单剂球孢白僵菌及苦参碱分别提高13.32%、15.91%;白僵菌与苦参碱联合作用,在防治效果上是具有加成或增效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分析、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棉铃虫的发生时间、发生世代、虫源地、迁飞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10月上旬为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其中8月中旬-9月下旬是发生高峰期。棉铃虫成虫在当地发生2代(第3代和第4代),第3代为迁入世代,第3代高峰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辽宁省部分地区。第4代主体为本地繁殖世代,其为害期正值当地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第4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后滞留本地的种群因气候以及食物原因而消亡。迁出期的风向不利于棉铃虫种群回迁。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吉林省西辽河稻区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为西辽河稻区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6年间通过性诱剂、粘虫板及盘拍法对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害虫的种类及为害部位各有不同,在插秧期至分蘖期,主要有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分蘖期至孕穗期,主要有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e)、稻飞虱等害虫为害水稻茎秆及叶片;在孕穗期至收获期,主要有稻飞虱、黏虫、尺蠖(Geometrid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及茎秆.所调查的害虫中稻潜叶蝇在田间呈随机分布;水稻二化螟成虫有两个发生盛期,表明水稻二化螟可以在该地区完成两个世代的发育;稻飞虱分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两种,以灰飞虱为优势种,两种飞虱种群的成虫和幼虫虫龄结构相似,并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由于玉米蚜虫的为害正逐年加重,已对玉米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为预防玉米蚜虫的发生,本试验选用5种不同种衣剂利用不同剂量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针对玉米田不同蚜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5种种衣剂在播种后65d对玉米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防效为76.71%~97.93%、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的防效为60.86%~98.51%、玉米蚜虫的防效为70.80%~96.77%;5种药剂均表现出较好的田间实用性,对玉米蚜虫后期蚜量也起到抑制效果,不同剂量种衣剂防效差别不大,推荐使用低剂量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前期蚜虫。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3种测报工具(诱蛾器、虫情测报灯、高空探照灯)对吉林省粘虫成虫的诱捕效果,结合卵巢解剖技术确定粘虫虫源类型,探讨适用于吉林省各虫源类型粘虫的监测工具。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粘虫成虫可分为迁入型、混合型、迁出型3种虫源类型。3种测报工具均能有效监测粘虫成虫发生的相对高峰期。以诱集数量为标准,针对迁入型虫源,选择诱蛾器、高空探照灯为测报工具;针对混合型虫源,虫情测报灯诱捕效果较好;针对迁出型虫源,选择虫情测报灯、诱蛾器为适宜的测报工具。  相似文献   
9.
2016年春季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吉林市永吉县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发现1种新的玉米害虫,经鉴定后为白肾纹夜蛾(Amphipoeaburrowsi Chapman),属于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奂夜蛾属(Amphipoea)。该虫主要以蛀茎危害玉米幼苗,导致被害幼苗心叶萎蔫,甚至枯死。目前白肾纹夜蛾对吉林省玉米生产尚未造成威胁,随着耕作制度改变和玉米品种更换,其种群发生动态需进一步监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