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在研究小麦寄主和叶锈菌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用毒力频率的研究方法来代替分小种测定小麦抗叶锈性方法的优越性。我科研组采取毒力频率来研究河北省小麦品种和河北省叶锈菌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能直接反应品种与菌株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对生产者和抗病育种工作者提供的信息,要比小麦叶锈菌小种鉴定提供的以编号对小种命名的小种名单要有用得多。毒力频率研究法目前也被应用于小麦白粉病和稻瘟病。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威廉·雷格林(Willian Q.Loegering) 的生物间遗传学观点启迪下,用选育一般抗性的方法,对河北省优良生产品种和主要抗源进行初探,希望能快速选出适合我省既抗病、农艺性状又好的优良品种及抗源。通过本试验选出冀麦23、原冬3号、CA841、CA8519、冀植88—5067、唐86—4043、88中54、小偃6号、遗4050等,可供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十三年来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鉴定工作的系统总结。十三年来在温室和田间共测定了小麦材料6798份(次),鉴定出一批抗叶锈病的中间材料和抗源,为培育和推广抗锈良种提供了抗锈材料,并提出应压缩种植面积的感病品种,和不应采用的感病材料,对生产和抗病育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指出了测定品种抗锈性时应有群体观念,应研究品种与锈菌群体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类群概念和指出测定抗锈性时应注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的群体毒性可能不同。此外还提出不仅研究个体品种的抗锈性,还应研究几个品种的联合抗病性等,为提高抗病育种的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病学家雷格林教授(W·Q·Loegering)1981年来我国讲授“不通过杂交根据表现型来推导基因型”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我科研组在1983年利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冬小麦室所提供的94份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并以此为实例,说明具体运用方法。这是一个快速的推导基因型的方法,可以同时知道寄主和病原物的基因型,从而就可以知道用哪些品种作杂交组合,利用哪些小种进行测定来选育所需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威廉·雷格林(Willian Q.Loegering)的生物间遗传学观点启迪下,用选育一般抗性的方法,对河北省优良产品的主要抗源进行初探,希望能快速选出合适我省既抗病、农艺性状性又的优良品种及抗源。通过本试验选出冀麦23、原冬3号、CA841、CA8519、冀植88-5067、唐86-4043、88中54、小偃6号、遗4050等,可供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近4000份谷子材料中,筛选出了6个鉴别寄主,首次将河北省夏谷区锈菌区分为7群25个生理小种,并指出引起当前谷锈病流行的优势小种和具有潜在危险性小种。  相似文献   
7.
唐松草过去被认为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叶锈菌可以通过它进行有性杂交,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使小麦抗病品种变为不抗病,并作为每年小麦叶锈病发生的初侵染来源。我国在内蒙古卓资县发现大量的唐松草,普遍发生叶锈病,这些野生植物的存在是否  相似文献   
8.
羟锈宁、粉锈宁防治小麦叶锈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温室内用有效成分浓度25、50和100ppm的羟锈宁和粉锈中浸种,对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明显影响,浸种对开始出土的幼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后期长势无明显差别,而叶片稍浓绿,似有一定的壮苗作用,浸种后防效达64.2—99.8%.100ppm羟锈宁的保护作用在3天内可达92.5%,到第7天下降至72.2%.羟锈宁的治疗作用比较明显,在叶锈菌侵入寄生后的6天内防效显著,100ppm羟锈宁的治疗效果为100%,有效成份浓度100ppm的羟锈宁和粉锈宁,对小麦没有药害.  相似文献   
9.
在1981—82年测定的基础上,将已测过毒力频率值比较高的品种去掉,保留毒力频率值较低的品种,另加上待测的新品种共48个,用1983年从河北省及北京、天津市采集的叶锈菌株208个进行测定,证明河北省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如科遗4号、石家庄54,衡水6404、郑州3号、冀麦9号、衡水714、济南矮6、品三九、昌乐5号、京引39、科凡51等毒力频率值都较高,达93.7—99.5%,严重感染叶锈病。抗叶锈性较好的品种有丰抗2号、丰抗10号、方秃头,毒力频率值为16.4—23.0%。区试品种中毒力频率值多教较低,如Ns—2574,80—5072,4001,冀麦10号,78—4020,乐亭1185等品种,毒力频率值为2.8—30.7%,区试品种中毒力频率值高的有75005、79—4024,分别为81.5和88.9%,属感病类型不宜推广。将河北省7个较抗叶锈病的品种与河北省208个叶锈菌株的相互关系用毒性公式表示,可以分析两个以上的品种同时对叶锈菌表现抵抗的联合反应。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在内蒙古卓资县白石头沟野外调查中发现4种唐松草和5种禾本科杂草都发生有叶锈病。但无迹象表明该地区自然界唐松草上发生的叶锈病与小麦叶锈病有关。在室内用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叶锈菌的冬孢子对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接种,都长出了锈孢子腔和锈孢子。用三种锈孢子分别对小麦、华北剪股颖和无芒雀麦回接,都产生了夏孢子,完成了生活循环。从此得出结论:亚欧和瓣蕊唐松草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在室外不起作用。而田间所见唐松草上的锈病主要与杂草上的锈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