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间苯二酚与硫酸二乙酯在四氯化碳-水两相体系中选择性合成间-乙氧基苯酚的反应,考察了时间、温度、反应体系pH等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污水有效的生物处理是消化器微生物群体联合协调代谢的结果。消化器微生物群体的表现形式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都是由菌胶团絮凝而成的,统称为生物污泥。构成生物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繁多,其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它们进行着多阶段的彼此协调的代谢活动.因此采用生物法能比较彻底地去除各种有机物,其中包括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3.
4.
纤维素油脂的统合生物加工过程是将纤维素酶生产、纤维素水解和微生物油脂发酵过程组合,通过一种微生物完成.运用统合生物加工过程生产微生物油脂可以降低生物转化过程的成本.该文对20株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筛选评价,结果发现青霉菌株 P‐2同时具备有效的纤维素降解和油脂积累能力.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菌株 P‐2胞内油脂的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棕榈酸( C16:0,21.05%)、油酸( C18:1,22.43%)和亚油酸( C18:2,27.78%).菌株P‐2在以纤维素粉为底物的液体发酵和以秸秆、麸皮混合物为底物的固态发酵条件下可达到的最高油脂产量分别为0.65 g/L 和40.13 mg/g(按干物质计).说明青霉 P‐2是一株潜在的低成本纤维素油脂生产菌.进一步分析在发酵试验中的油脂产量和纤维素酶活力发现,菌株 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在其油脂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源纤维素酶添加试验证实,在培养基中外源纤维素酶添加量的提高可以促进 P‐2油脂的生产.添加24 IU /g (按干物质计)纤维素酶可使 P‐2发酵后的最高油脂产量达到0.83 g/L .对固态发酵所得到的滤纸酶活力和油脂产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证实滤纸酶活力与油脂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2=0.711,P<0.01).当固态发酵系统中的滤纸酶活力从1.0 IU /g 增加到3.5 IU /g(按干物质计)时,对应的油脂产量从26.24 mg/g上升到40.13 mg/g(按干物质计),产量增长量达到52.93%.以上结果暗示纤维素酶分泌能力不足是制约 P‐2油脂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调控菌株 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可能是提高油脂产量的可行性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性富集法从杭州炼油厂附近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以十溴二苯醚为唯一碳源、能源生长的细菌BD-24,经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以及(G+C)mol%测定,菌株BD-24被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十溴二苯醚浓度.结果表明:菌株BD-24在含20 mg·L-1十溴二苯醚的无机盐培养基上培养15 d,十溴二苯醚残余率下降至75.1%,到第25天,残余率则为65.6%;不同种类碳源的添加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十溴二苯醚的降解,其中麦芽糖作用最为显著,培养5 d后,残余率仅剩83.5%;而不同氮源的添加对降解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 3.0和20℃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 J/mol(30℃)、-21.36 k J/mol和8.45 J/(mol 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 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深松机技术原理是利用不同动力机械和配套相应的深松机械来进行农业深松工作,具有改善土壤、降低土壤侵蚀和加深耕作层等特点。为了推广应用,根据深松机的分类及技术特点,研究其相关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使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优势,避免操作失误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8.
菌根菌和根瘤菌接种对豇豆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西球内囊霉和慢生根瘤菌或单独或者共同接种两个不同品种和豇豆栽培种,结果表明,根瘤数和豇豆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接种物的影响。当感染率由2.67%提高到10.6%时,豇豆地上植株平均干物重由0.37克/株增至0.66克/株,同时也发现寄主植物和共生菌的关系在同一种的不同植株上呈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9.
从产权角度入手,通过对出资者监督权形成过程的剖析,阐明了确保出资者监督权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介绍了国际上现行的出资者监督权两种设计模式: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并对其优劣进行对比,并论述了建立外部监事制度是较为符合中国国情和目前国资委内部组织结构设置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h内N10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