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1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宽柄芥新品种渝芥1号是从地方品种包包菜的变异单株中,历经6个世代单株自交纯化、定向系统培育而成。该品种熟性晚,叶片及中肋宽大肥厚,加工性状好。最大叶片长70~75cm、宽25~30cm,中肋长35~40cm、宽12~15cm、厚1.1cm左右,单株商品鲜质量2.0~2.5kg,单叶柄肋鲜质量210g左右,单株经济有效叶片数7片以上。一般每667m2商品产量7000kg左右,高产栽培可达8000kg以上。适宜在重庆、四川及云贵地区作酸菜加工原料栽培,也可鲜食。  相似文献   
2.
针对菌核病严重为害抱子芥原原种种株的情况,选用6种化学药剂,研究16种不同处理对菌核病发病率及抱子芥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用药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CK1)相比,不同药剂处理之间,抱子芥原原种菌核病发病率差异显著;Y12处理(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6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菌核病发病率最低(28.36%),抱子芥繁种产量可达9.9 kg/667 m2;Y4处理(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菌核病发病率次低,发病率35.24%,繁种产量6.7 kg/667 m2;建议在抱子芥种株现蕾期、抽薹期和开花期3个关键阶段,于晴天或者阴天各喷施一次药剂。  相似文献   
3.
利用已有的不育系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杂一代新组合在湖北省襄樊市进行了适应性种植研究,用襄樊地区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品种作对照,结果表明:1、DT12A×DT155、DT12A×DT35经济性状、产量、品质、抗病性等均极显著优于地方品种,适合襄樊生产种植和加工要求,增产率分别可达65.4%、44.9%;2、DT12A×DT155在各期表现都好,适应性是所有组合最理想的品种,在襄樊适宜播期为8月1日左右。DT12A×DT35是一个抗(耐)病组合,在今年试验中比较抗褐心病,各期产量较稳定,在襄樊适宜播期为8月1~15日。  相似文献   
4.
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后SP5代芥菜变异选系的叶片为材料,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研究航天诱变对芥菜不同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下一步开展芥菜航天诱变育种奠定基础.结果显示:芥菜变异选系与对照相比生理生化特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不同生理指标变化幅度不同,其中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幅度最小;不同芥菜品种对航天诱变敏感性不同,其中棒菜S50变异选系最敏感,各指标基本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茎瘤芥JL209变异选系最不敏感;不同发育时期芥菜生理生化特性不同,幼苗移栽40d比80 d芥菜变异株系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明显,说明生育后期各生理生化特性逐渐趋于稳定.芥菜;航天诱变;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18(37),开展了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施N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显著,最优高产处理组合为A2B2C3D1,即在重庆市涪陵区沿长江生态条件下,宽柄芥种植应选择中晚熟新品系DJ、播期为9月6日、种植密度为3500株/667 m2、施纯N量20 kg/667 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以茎/叶性状不同的3个茎瘤芥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 群体茎/叶性状的遗传体系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茎/叶性状遗传体系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D-0)构成;F2 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0.17%~68.74%,多基因遗传率为6.83%~10.23%;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父母本不同定植方式对宽柄芥(Brassica juncea var.latipa)杂交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宽柄芥制种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宽柄芥雄性不育系K6A为母本、自交系SGK为父本进行杂交制种,测定不同父母本定植比例(1:2、1:3、1:4和1:5共4个处理)和不同定植密度(株行距)(父本定植密度固定为0.33 cm×0.33 cm,母本定植密度设0.36 m×0.50 m、0.30 m×0.50 m、0.24 m×0.50 m和0.20 m×0.50 m共4个处理)下的杂交制种产量,并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宽柄芥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3时,其杂交种子的千粒重最重,为0.95 g,与父母本定植比例1:4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4时,其单株杂交种子产量为7.13 g,显著低于父母本定植比例1:2处理(P<0.05,下同);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4时其单位面积杂交种子产量最高(28.02 g/m2),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父母本定植比例处理(P<0.01,下同).在父本定植密度固定为0.33 cm×0.33 cm的前提下,母本定植密度0.30 m×0.50 m处理的杂交种子千粒重较重,为0.96 g,与其他3个母本定植密度处理差异不显著;其单株杂交种子产量较高,为6.13 g,明显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24 m×0.50 m处理,显著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20 m×0.50 m处理;其单位面积杂交种子产量较高,为37.31 g,极显著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36 m×0.50 m和0.20 m×0.50 m处理,低于母本定植密度0.24 m×0.50 m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定植比例和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均是构成单株杂交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其中,在父母本定植比例试验条件下,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除全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果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在父母本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杂交种子千粒重3个性状均与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呈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定植比例和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杂交种子千粒重对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均具有正向响应,其中在父母本定植比例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对单株杂交种子产量的贡献大于父母本定植密度试验条件.[结论]宽柄芥杂交制种选择父母本定植比例1:4及父本定植密度0.33 cm×0.33 cm和母本定植密度0.30 m×0.50 m时其制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茎瘤芥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差异,以重庆市生产上常用茎瘤芥品种为材料,对直播栽培条件下不同茎瘤芥品种的产量、矿质元素、品质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茎瘤芥品种小区产量、皮筋含量、菜形指数、瘤茎可溶性糖含量和瘤茎木质素含量等8个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全P、全K、全S、可溶性蛋白、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等...  相似文献   
9.
以茎瘤芥不育系JL154-5A为不育源,宽柄芥优良自交系为转育父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的方法选育出4个具有代表性、不育性状稳定、经济性状良好的宽柄芥胞质雄性不育系DJA、K6A、HK-1A、K46A,对不育系的主要特征和农艺性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并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观察鉴定,确证是一批可以利用的宽柄芥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在重庆市涪陵区研究了深沟排水对茎瘤芥根肿病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1)深沟排水对茎瘤芥根肿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控害程度因沟的深浅组配及开挖宽度的不同有显著差异;(2)不同的挖沟设计间的减产植株率及绝收植株率差异明显。由此提出病区最佳排水沟开挖设计为3.0m×1.5m×3.0m(深—浅—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