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谷子在—13.9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只有24.0%,在—16.73Pa时发芽率为16.3%。用0.5%的NM—1号抗旱剂包衣后,在—16.73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可达65.6%,比对照提高49.3%。同0.5%的NM—1抗旱剂在大豆现蕾期喷施叶面1次,相对收获株率为115.38%,相对千粒量为107.7%,增产率为40,27%。玉米在6叶期喷施0.5%的抗旱剂后,饱和亏减少4.09g,是对照的43.81%;干物质积累比对照快67.19%,蒸腾系数减少8.36g。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估算了胡麻的两个交组合中七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力,进而估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遗传变异贡献率、相关遗传进度,相对效率,同时又做了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从而讨论了相关遗传力在胡麻育种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了两种杂交组合在胡麻育种中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出不同类型亚麻的最佳株型、本文运用直观精确的通径分析方法对油用型、纤用型、兼用型亚麻的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株果数是决定单株籽粒产量的关键因素。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685、0.9141、0.6343。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的株型特点:油用型亚麻降低株高、工艺长度,增加分支耒增加果数。具有突出籽粒产量的特点,纤用亚麻具有增加工艺长度,减少分支数。牺牲籽粒产量侧重纤维产量的特点;兼用亚型麻具有在不降低工艺长度的前提下增果增粒。兼顾纤维与籽粒产量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各类亚麻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奈曼旗种植业生产的14个要素作了主成分分析,认为该旗农业因历史上过度开垦,粗放经营引起沙化、旱化的情况下正向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方向演进。今后应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改善农业自然环境放在首位,才能保证农业种植业生产的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t)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荚盛期抗虫品种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t)酶谱总扫描活力小于感虫品种,Cyt同工酶酶谱中Rf为0.39和0.51的E7、E10谱带与虫食率关联度最大;而且感虫品种存在Rf=0.65的Cyt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试验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裁培亚麻典型品种资源单果种子和群体种子在成熟、萌发过程中油分舍量的消长规律作了详尽地分析。试验表明:不同类型亚麻种子在形成过程中脂肪的积累速度、积累强度;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油分的转化速度、转化强度均有差异。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干物重与含油量相关系数平均为0.9099;脂肪转化为可溶性糖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发芽率的高低,其相关系数为0.9211。试验结果为亚麻种质筛选、利用及良种良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成熟度、种子饱满度、株高、抗病性、遗传不稳定性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是,各种杂交后代性状的稳定性对选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当年选到农艺性状整齐并合格的材料,到第二年就出现育性不稳和性状分离,使育种工作者往往无法下决心。为了提高小黑麦育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杂种材料减数分裂的系统观察,找出细胞遗传上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为今后的选育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大面积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麻的营养生长期可分为幼苗期,机形期和快速生长期3个阶段。在旱境下胡麻前期生长量与水分利用率(即蒸腾系数的倒数)密切相关。试验表明,用简化法测定苗期,枞形期及快速生长期的蒸腾系数,具有品种间水分利用率的相对可比性和总蒸腾量的相对可比性,从而适用于在抗旱育种上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亚麻育种中,对其有关的经济性状做一相关性分析很有必要。它对确定育种目标和制订选择方案都可提供重要依据。 1982年李宗道在《麻作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综述过国外对纤用亚麻的性状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原种鸡场饲养的“星杂579”种鸡的与繁殖性能有关的性能间进行了相关剖析,分析其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从而找出影响出健雏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产蛋率、蛋重、受精率、受精蛋的孵化率、出雏率两两相关的分析及进一步的通径分析发现,受精率是影响出雏率的最重要因素,孵化率、产蛋率、蛋重对出雏率的影响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