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打顶时间与方法对甜荞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甜荞盛花期(田间有60%的植株开花时)打顶能显著提高单产和结实率;以盛花期主茎、侧枝顶端均打顶产量最高。其原因主要是打顶可明显降低株高、增加各级分枝数、减少单株花数、增加单株粒数、提高单株结实率、提高单株产量,从而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152份山西省普通菜豆初级核心种质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及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旨在明确山西省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型,各类型及性状的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及多样性特点。通过在田间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同时利用表型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山西省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型,各类型和各性状的农艺性状特征和多样性特点以及24个表型性状所属的主成分。结果表明山西普通菜豆初级核心种质可划分为5种类型。从各分组多样性来看,半蔓+蔓生-紫茎紫花型和蔓生-籽粒斑纹型多样性指数I最高,而直立型资源多样性指数I最低,从各性状多样性来看,质量性状多样性总体低于数量性状,但粒色则表现出明显丰富的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普通菜豆23个农艺性状归属为7个主成分,初步明确了各主成分代表的农艺性状;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山西普通菜豆主要类型、多样性特征和各主成分代表的主要农艺性状,可为资源鉴定评价提供综合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五台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大机械化栽培面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提高质量,发展深加工;加强市场及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电商销售网络;创造杂粮品牌,树立杂粮名牌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红芸豆品种品金芸3号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金芸3号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英国红芸豆种子经60Co辐射诱变处理,从后代优良变异单株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特点,是山西省选育的第一个大粒红芸豆品种,目前该品种及配套技术已在晋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从山西农科院品资所、作物所、高粱所等单位引进6个已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甜荞品种和从陕西榆林农校、陕西榆林市农科所、内蒙古农科院小作物所引进的3个已通过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甜荞品种,在和顺县后裕村进行丰产性、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晋荞麦7号、晋荞麦8号、榆荞4号等5个品种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是目前应在和顺县大面积推广的好品种。  相似文献   
6.
作物育种方法已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格局,但荞麦育种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杂交育种摸索阶段。针对荞麦栽培种的差异,从荞麦资源及育种现状,花器的构造,荞麦杂交育种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荞麦杂交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鲜食玉米杂交种品糯1号的选育与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糯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以自选系PN256-1为母本、PN4818为父本,于2005年选育而成的糯玉米单交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抗矮花叶病,抗大斑病、茎腐病、穗腐病,中抗粗缩病,平均鲜穗产量13 402.5 kg/hm2;其品质优、糯性强、种皮薄、口感好、香味浓,适宜在东北、华北等春播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根据(第一轮)2019—2020年度山西省苦荞品种自主联合区域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法、高稳系数法对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粱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和‘品苦荞1号’平均产量分别为 1920.1kg/hm21870.1kg/hm21850.1kg/hm21800.1kg/hm2,分别比对照‘晋荞麦(苦)6号’增产16.4%、13.3%、12.1%和9.6%,且差异显著,但这4个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高稳系数(HSC)分别为25.1%、27.8%、32.23%和26.7%,均小于对照‘晋荞麦(苦)6号’35.54%,均比对照高产稳产,且顺序为粱苦荞1号>品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由此得出,‘粱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和‘品苦荞1号’均为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苦荞新品种,且高产稳产性顺序为粱苦荞1号>品苦荞1号>右苦荞1号>同苦荞1号,在山西苦荞产业发展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35年我国荞麦育种成就的回顾,指出荞麦育种存在着目标单一、育种方法落后和基础研究薄弱3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育种目标要多元化、育种方法要先进化、基础研究要强化的3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对来自全国11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采用聚类分析,将45个苦荞品种(系)在2.76水平上聚为4大类: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其中第2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